新基建之风劲吹 物流业乘势起航
栏目主持/陈祥森  2020年第07期第28页  2020-06-18

  新冠疫情之下,全球经济萎缩,我国的“新基建”发力,带动中国经济复苏。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把酒临风、夜雨观澜、金玉其中三位专家做客“深度”,畅谈“新基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物流业。 新基建给物流业赋能 专栏小编:三位专家好,欢迎做客“深度”栏目。当下,新基建正如火如荼,物流界对此很是关注。由中物联和中储协会联合举办的“新基建与数字供应链的系列线上论坛”已经进行了两期直播活动,业内反映效果不错,我们《中国储运》也刊登了这些演讲嘉宾的发言,让更多读者来分享。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我国正在兴建的“新基建”正是抵御经济衰退的新动能。对此,三位专家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新冠疫情爆发后,线上办公、企业上云红火起来,这也体现出前一时期倡导的“互联网+”取得了成效。有了这个基础,企业对数字化技术的需求正在加大。所以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央提出“新基建”,立即得到各行各业广泛响应,以物流业为例,当下“新基建”线上论坛很是火爆,成为了当前物流界热议的话题。现在,“新基建”正从部署层面向落地阶段稳步推进。全国已有至少十个省市出台了新基建的落地举措。例如浙江提出实施数字产业“百千万”计划,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山东提出年内新开通5G基站4万个、支持建设50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安徽合肥将以5G作为产业支撑,加大5G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企业上云、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的应用,扩大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等。

  夜雨观澜:“新基建”不仅能够减缓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还将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新动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打下坚实基础。与上一轮基建投资重点是“铁公基”项目不同,这一轮“新基建”基本是高度竞争、具有较高科技含金量的企业具有很大优势。

  把酒临风:新冠疫情使经济陷入停滞,那么靠什么挽救经济呢?中国选中的是“新基建”。再看看美国是什么?是印钞。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印钞,造就了美国十年牛市;2020年,美联储印的钱比前面三次加起来的都多。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联储不断放水,美国股市从危机时候的7000点左右,涨到29000点左右,涨了4倍多。美国的经济“向好”和股市“暴涨”纯粹是大量印钱导致的,后遗症非常的大。未来,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形成严重的资产泡沫;第二,控制不住物价的上涨。无论是泡沫的破裂,还是物价的失控,那一天一旦来临了,都会是“天崩地裂”。美国,这是在“饮鸩止渴”。相反,在这次危机中,我们中国非但没有大量放水,反而借着这次机会进行了小幅度的缩表,去掉了一些“泡沫”。

  专栏小编:在今年两会上,“新基建”也成为建议和提案中的热词。那么“新基建”如何发展?尤其对物流业“新基建”能够带来哪些好处?

  金玉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基建”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等。我国物流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发展的关键节点,并且行业的变革与“新基建”关联密切。随着“新基建”提速,我国物流服务和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若能积极参与“新基建”实践,利用好“新基建”带来的技术红利,被其赋能,将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升级发展阶段。

  夜雨观澜:尽管物流不是“新基建”的核心板块,但是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还是能够享受到非常大的政策红利。“新基建”投资的核心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今已大量运用到物流运营服务领域,包括智能调度、视频监控、物流配送等,帮助了众多业内企业重塑供应链和提升物流效率。技术升级带来物流行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步已经有所显现。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会对物流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物流进一步提升效率,那就要广泛应用新技术。我们也看到了,在5G智能物流示范园区,依托5G网络通信技术,通过AIoT、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智能物流技术和产品融合应用。随着新基建的推进,由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的智能物流系统,必定伴随着新基建的进入更多应用场景。

  把酒临风:“新基建”是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对基建项目进行赋能,将信息数字化以“新技术+”的方式融入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发展“新基建”利好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物流技术的支撑,这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为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发展带来利好,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自身的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将受益于这种技术进步。

  专栏小编:对于物流来说,其本质是追求效率的提升,而效率的提升有赖于技术的进步。所以说,“新基建”是实现物流降本增效的一个良方。对此,三位专家是怎么看的?

  把酒临风:在物流中加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元素,可以提升物流效率。比如,5G、物联网、区块链的落地和应用,会使物流现状有很大改观。目前物流企业的自动分拣、无人仓、货物自动识别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新基建”带来的新一轮数字经济、数字革命,提升了经济社会和实体企业的发展质量。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与手段,提高了物流系统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提升了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满足了个性化用户需求。

  夜雨观澜:企业降本增效离不开物流技术的支撑,从物流业看,正处于技术升级发展的关键节点。随着“新基建”提速,我国物流服务和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若能积极参与,利用好新基建带来的技术红利,被其赋能,将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三位专家,在你们看来“新基建”给物流带来哪些变化?

  金玉其中:从媒体报道上了解到,正是由于大数据、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物流效率得到提高,降本增效效果显著。“新基建”之下的物流企业出现了新变化,如电商企业通过“以储代运”、“前置仓”等方式实现仓储与运输等不同物流功能间的资源配置优化,从而既可以提高供需精准对接实现低库存的成本控制,又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及时交付。物流业在特高压产业链中有了最大的改变,铁路40亿吨原煤运输将有可能在特高压产业体系支持下构建大容量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第六种物流运输仓储方式”。

  把酒临风: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加大了推进“新基建”的决心和投入。当中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且拥有一张高效的流转网络之后,“新基建”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全局调度,并按供需关系来指导生产、运送与消费,让已有的生产要素与流转网络效率更高。另一方面,“新基建”会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中国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综合分数”来看(1~5 分,1分最差,5分最好),2007年,中国在全球排名35,分数为3.32;2018年,中国位居第28,分数为3.61。当下中国上马“新基建”,并要解决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上游的原材料、基础建筑,中游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下游的公用事业、运输服务和其他等问题。我们来看看,当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并且通过高铁、地铁等流通网络提高人员、商品的物理流转效率之后,现在“新基建”的高铁覆盖面更大,物流业因此受极大。“新基建”提升了物流业综合流转效率空间,我觉得中国物流效率排名会有较大幅度上升。 乘新基建之风发展壮大 专栏小编:现在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关口期,用“新基建”带动这个转型事半功倍。从经济收益上讲,高新技术产品利润率也高。据说,以前用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那时候廉价的中国衬衫每件利润2.4元,而一架空客A380飞机却值2.4亿美元,这就是市场法则和科技含量的价格规律。所以说,“新基建”能使中国制造从中低端迈入高端制造。

  夜雨观澜:两会后对“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1000元”成了热点话题。我想,改变低收入人群收入现状,还是要靠科技的力量。工业革命前全球各国GDP普遍不高,人均收入也不高。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靠科技力量使GDP和人均收入大幅上升。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高科技产业密集,这里人均收入也高。而西部内陆地区,正是因为高科技产业较少,人均收入才低。月收入1000元的人,他所从事的工作决定了他的收入。所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基建”是个切入点,会推进我国从中低端制造业迈入高端制造业,这个转型将惠及月收入1000元的群体。

  把酒临风:“新基建”是争夺未来工业领域竞争的制高点,是支撑我国未来20年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关键。“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将产生丰厚利润,改变我们的收入,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排除万难,夺取这个制高点。

  专栏小编: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1000元,这说明我国发展的不平衡,14亿人口中有为数不少的居民收入仍需要提高,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迫在眉睫。

  金玉其中:这一个既急迫又长期的目标任务。政府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我看,随着“六稳”、“六保”任务的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将会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把酒临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长,但确实存在为数不少的低收入居民,他们并没有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在接下来的改革开放中,应该重点关注这部分群体。“新基建”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下半年我国经济会有很大起色,届时低收入群体也会随之增加收入。

  专栏小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我们看到了许多,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大家的忧虑多于欣喜。请问三位专家,你们是怎样看的?

  金玉其中:按照去年我们的生产能力,经济停摆一天损失GDP的总量是2750多亿,如果停摆一个月就是8万多亿。尤其是2月份,大量的经济被逼停,这样导致我们第一季度出现了负增长,应该说第一季度是衰退了。但这种衰退是因为疫情逼停了中国经济。所以,只要我们复产复工复业,那么情况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第一季度,虽然新冠疫情逼停了中国经济,但是没有改变经济的基本面,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是向好的。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这次的新冠疫情不会导致中国经济的长期衰退,第一季度或者第二季度的一定衰退,很快将在第三、第四季度走向正的增长,2021年基本上恢复常态。

  把酒临风: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美国央行不断放水,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导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外汇储备?从外汇来看主要两个问题,一是外汇储备量,就是外汇储备量能不能应对国际支付。如果外汇储备量不能应对国际支付就会引发金融危机。二是本币是不是大规模贬值。对于这两点中国现在都不存在,一是疫情爆发之后,外汇储备量还在3万亿美元以上。我国外汇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自己赚的钱;二是借来的钱,三是外资投资中国带来的外汇。现在进出口量虽然受到了影响,但每个月的顺差还在几千亿人民币,我们的外汇还是顺差。借来的钱,中国还有借债空间,再加上国际上很多国家是负利率,而中国不是负利率国家,借钱没有问题。当前外资投资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最近开工了几个大的项目,外资仍然把中国看作重要的投资目的国。

  夜雨观澜:近期,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中美脱钩。不可否认,一场疫情口水战实际上也加速了美国政府“去中国化”的进程。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虽然宏观战略层面,中美的脱钩不可避免,但在微观战术层面,中美博弈还是存在一些趋缓的契机和空间——虽然这种缓和,并不能从根本上,逆转中美分道扬镳甚至走向对立的整体态势,但却可以让这种改变的时间来的尽可能晚一些。之所以有这种判断,从大的态势而言,中美经济捆绑不是说分开就立马能分开的。就像中国工业体系离不开美国科技的底层支撑一样;美国的诸多高科技产品要想落地变现,也离不开中国工业体系的配套生产。当然,这种配合与协作正在不断被打破——美国积极推动产业从中国移出,并通过科技方面的封锁,试图直接扼杀中国核心产业;中国也在全力推进自主研发,力图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只不过,鉴于中美经济捆绑如此之深,这种脱钩一时半会儿也是完不成的。这种格局,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即便中美在政治上已经对立,甚至互相敌对,但只要这种经济捆绑没有彻底解开,强势一方的美国,暂时还做不到完全翻脸。而除了这种整体格局,特朗普出于选举的政治需要,将中美脱钩进程骤然提速,但他也知道二者经济的捆绑,决定了过快地与华脱钩,其实对美国也是有太大伤害的。所以,如果特朗普政治危机缓解,那出于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他会把中美脱钩的步调放缓些,以减缓对美国的负面影响——之前中国贸易谈判协议能够达成,其实就是基于这种逻辑。

  专栏小编:化解当下的危机,我认为“新基建”是撬动经济的杠杆,但最根本还是要深化改革,最终我们的发展还要靠改革才行。所以,到下半年改革应该成为主题,要继续深化改革。那么,你们看怎么来深化改革呢?

  夜雨观澜:中国的改革主基调仍然市场经济,这是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资源配置上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实际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明确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企业,政府是社会公共管理主体。现在经过疫情看到了这一点,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服务方面作用很大,发挥得很好。但大家注意,真正的经济经营的主体是企业,所以企业和政府关系的改革仍然是改革的重点。

  把酒临风:过去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现在政府的重点是制定和运作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社会政策。政府的重点在于宏观政策的运作,而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他应有的权力应该给企业才行。所以,市场经济的方向不能动。这次在疫情的过程中间,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但会不会又形成惯性?疫情过去之后,应该要分清楚,政府作用的重点是作为社会公共管理存在的,“新基建”也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切不可包办代替。

  金玉其中:现在,我们进入“新基建”时期,过度地释放政府作用,必然会弱化市场作用。所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是市场,市场经济改革仍然是方向。政府的重点在社会公共管理上,他对经济的主要做法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收支政策,企业作为生产经营中心,政府的产业政策要面向企业,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作用。

  专栏小编:我们是世界制造大国,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现在中国不少的产业是世界规模之一,而且中国是世界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只要中国能生产出别人需要的产品,而且很便宜、质量好,那么中国就不会和别人脱钩,然而,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短板仍很明显。

  把酒临风:确实如此,中国制造仍有短板。像大飞机发动机;好多材料搞不出来;“制造的制造”数控机床是我们短板;医药上很多药我们也搞不出来;在新型硬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所以,要把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要转向“制造业强国”,必须补齐这些短板。如果都能补齐的话,中国制造价格便宜质量又好还怎么能够与中国脱钩?不可能出现脱钩的。中国坚定利用推动全球化的进程。利用我们的优势,只要做好的话,中国不会和世界脱钩。

  金玉其中:所以中国需要“新基建”。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民众需求来讲,“新基建”都非常重要,更何况当前与中国脱钩的言论甚嚣尘上,我们更应该做好准备,瞄准短板全力来补齐。

  专栏小编:无论出现何种情况,我们都要有个预判,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对于物流业来讲,我看是“新基建”之风劲吹,物流业将乘势起航。让我们乘风而上,顺势而为,做强行业,做强企业。好,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C


【编辑:editor】
上一篇:要对投资心存敬畏
下一篇:新基建·大物流·新期盼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