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畅其流的古今共识
王之泰  2019年第12期第37页  2019-11-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货畅其流”,笔者不由想到孙中山先生。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建国纲领之中就明确有“货畅其流”的经济主张。在同一时期,发表《盛世危言》的晚清学者郑观应也形成了“物畅其流”的观点,这是当时主张革新的社会活动家的共识。上溯到中国古代,亦有此概念的表述,所以可以说这个思想是古今有识之士的共识。

  清代自同治、光绪以来,要求“步武泰西,变法自强”的呼声日益强烈,维新改良思想深入人心,孙中山先生也受到维新改良思想影响。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在赴京给李鸿章的上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四项革新的政治主张;郑观应在同年也提出了“物畅其流”的主张,他的原话是“造铁路,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以后被很多人认为,“货畅其流”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主张,应该说这是一种局限。其实,应当看成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已经形成的一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物流,自古有之,而“货畅其流”也是人们的一个追求,它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存在于久远的社会发展历史中。中国上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社会分工尚未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有了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人们可以彼此交换产品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人类最早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商流与物流是统一的,生产者在转让商品所有权的同时,也把商品实体即使用权转让给了对方消费者。中国炎帝时由渔猎阶段进入农耕阶段,出现了农业生产和以物易物的商业活动。《周易·系辞下》生动地记载了这种“物—物”交换的情况:“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最早的文字表述“货畅其流”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之一的荀子。有研究认为,最初提出者是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先秦诸子涉及“物流”的当属荀子和管子。荀子提出“货畅其流”的观点及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重储思想都已触及到物流。随着商流物流的逐渐分离,后来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更加深化。

  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荀子就已经形成了这个思想,以后一个长的时期,也有人把这种思想明确表述归纳成“货畅其流”,并且把这种提法归功于荀子,因为在那个时候荀子已经有许多涉及到“物畅其流”的理性论述,而且有更广阔的视野,那就是将这些问题和社会民生与富国联系起来,使这种理性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

  荀子有不少的表述在一定程度和从某些角度涉及到物流,尤其在他非常有名的代表著作《富国》篇之中,将这些问题和富国联系起来。作为富国之道,笔者摘要一二述之: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说的是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富足,就物质资源而言,要处理好“用”和“藏”的关系。“藏”属于物流问题,“用”是一方面,但是不要忽略了“藏”,而且需要“善臧”。这是对物流的重要环节——储存提出了理性要求。

  “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明确提出,需要“通流”,物流通畅,不“滞留”,财物粟米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这是对物流系统的认识,荀子将其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认为物流的作用存在于更大的系统之中,如果仅仅强调“仓实”和“库满”是片面的,实际上也会带来伤害,会使国家遭到挫折和失败。

  以上这些可以说就是荀子对于物流思想方面的相关表述,我们后人进行了研究,有人把这种思想归纳成“货畅其流”,并认为影响到孙中山先生形成了建国主张。这个观点把“货畅其流”提法向前推移两千多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今人们对此的共识,并且这个共识还在进行中。


【编辑:editor】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莫花冤枉钱,捂紧钱袋子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