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人们对华为的关注度极高,任正非也成了媒体追逐的热门人物,英国BBC、加拿大CTV、美国CNN、中央电视台多家媒体先后对他进行了采访。在这几次采访中,任正非侃侃而谈,他的真知灼见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华为。
面对美国政府的打压,任正非看得非常通透,奉劝国人要把愤怒和理智分开、把政治和商业分开、把爱国和商品分开、把美国和美国政客分开、把美国政客和美国企业分开,永远不要被民粹情绪所左右。
思想深度决定认知高度。正因为任正非看得深,看到了“大势”,才能有如此气魄,才能够成为企业家而不是商人,因此也才能成就了今日的华为。
那么,任正非的思想深度在哪里?
任正非认为,搞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砸物理学家。中国要想提高竞争力,靠钱不行,得靠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从教育中来。所以,中美贸易战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水平。要和美国竞争,唯有提高教育。华为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成就,在于吸引了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各类工程师……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创新人才来自创新的基础教育。所以,中国要想跟西方竞技,唯有踏踏实实振兴教育。
我们的基础教育当下是怎样一个状况呢?现在,国人心里都明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已被应试教育绑架。看看让学生家长仰慕的河北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这些学校完全是为了应对高考。在这些学校里,学生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睡觉。分秒必争的地狱式学习方法,高度契合了应试教育。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严重“应试”倾向的引导下,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难道不需要思考一点什么吗?
为了考试分数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家长和老师也明白,孩子所学的知识,很可能他们一辈子都用不上,但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逼着孩子去往死里学,而这样的教育后果又将延伸到大学里面——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差,没有创新能力。长此以往,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如今在我们的大学里,一个教师能不能获得职位上的晋升,能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资金,都与发表论文篇数和论文含金量有关。于是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出现了学术造假——武汉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编造实验数据、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学术造假,甚至在国际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今年2月,演员翟天临更是闹出了笑话——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为何物,因此他的博士学位真实性受到质疑。
本来大学里面是荟萃创新人才,出大师、出思想的地方。放眼世界,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大都来自于大学的教师。像米塞斯、哈耶克、熊彼特、德鲁克这些引领时代的思考者,创造出他们的学术思想影响着世界直至今日。对此,我们有理由反思,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出现不了世界大师级的学者?
人才不是凭空掉下来的,需要有教育基础、文化底蕴和适宜的环境。一个扼杀了独立思考能力,机械地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后备军吗?大学更应是学术气氛浓厚,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殿堂,而不是名利场。正如任正非所说,P2P、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山寨商品等等泡沫,使得人们的学术思想也泡沫化了。一个基础理论形成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不认真去做理论,都去喊口号,几十年以后我们不会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日前,看到经济学家向松祚读任正非访谈的感言。向松祚说,读着读着,我突然仰天长叹,悲从中来。呜呼!任正非先生看似坦荡从容的话语,实在是饱含着深沉的悲壮和深深的忧虑。任正非先生所谈者看似是华为,所忧者其实是中华。他关注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华为如何应对当下所遭遇的困境,实际上内心深处所忧所虑者,却是国家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科学创造、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以及全球人才竞争。
任正非的思想深度决定华为会走得更远,他的远见卓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灵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学,在于教育。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华为政治正确的体现吧。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