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有两件事令人关注,一件是“两会”的召开,另一件是“3·15”消费者权益日。“两会”的召开,各位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确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民生的大事;“3·15”则是个消费者扬眉吐气之日,这一天媒体会曝光许多问题产品,令不良厂商胆寒。
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最上心。“两会”上讨论的有关对于企业的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盈亏。譬如,对企业的征税。推行“营改增”以来,除了减税效应,还消除了营业税、增值税并存导致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扭曲,避免了重复征税。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对企业实行增值税,就不要再征收所得税。现在既征收增值税,又征收所得税,实际是一种重复征税,甚至是重复多次征税。对企业增值部分征税,实际就是对资本净利润、劳动工资和“五险一金”的征税,而“五险一金”为工资总额的43%左右,并没有增值税前抵扣。这样算下来,100万元的利润,需要交纳70%到80%为税收。因此,两会上如果讨论对企业进一步减税,则是企业界的热盼,况且眼下一些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遇到利息支出、人工支出等大量无法抵扣的成本,急切盼望利好政策的出台来解除重负。那么,当下还有减税的空间吗?
谈到这个问题,不由想起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议案。虽说当下情况不能与那时同日而语,但现在我们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状况甚于那时。早在2012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锡荣在参加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中国的公务员以每年一百万的速度在增长。老百姓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官啊!”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我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4000多万,“吃皇粮”人数达7000多万,18个老百姓要供养一个官员。
现在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属发展中国家,201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在73位,所以人均官员数量应该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才是合理的,但我们却养着这么多官员,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负担能不沉重吗?
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历年来已经搞了几次精简机构的改革。然而,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钳制,这项改革并不彻底,有些领域的改革还并未真正启动。诸如国有企业,管理者实质上也是官员。教育、医疗卫生等等许多机构也是政府的附属物,其负责人和管理者也有行政级别级,也是由政府任命的,由此生成繁衍了中国官员极多,使得今日官多为患。
官多了也是一种腐败,与其说尸位素餐耗费着纳税人的钱,不如说官员的岗位设置得太多了,造成官员们“清茶报纸二郎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几经改革难除弊端,其实这种状况也是有历史缘由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当官是很多中国人的理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曾搞过一项调查说明了这一点。该项调查抽取了全国63个城市中16岁以上的居民2599名,当问到选择从事什么职业时,选择“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人最多。
官员相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掌握着更多的资源、人脉关系,具有更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能得到更高的收入,能更好地保护家人和亲朋,能决定他人的生死命运和财产安全。也就是说,当你当上官,成为体制内的一员时,你就成为他人命运的主宰者,而不是被主宰者。官本位在中国根植下来,并枝繁叶茂地延续到今天,即便今天官员成了“人民的公仆”,然而在多数普通人的眼里,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
曾听到有人说,在国外一流人才经商,二流人才从政,在中国一流人才从政,二流人才经商。这句话说出了中外人才价值取向的不同,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和机制的不同。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造就了欧美的重商思想,而中国长期的封建官僚体制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人才推向了官场。“大社会、小政府”是今天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治理格局,这个格局必须要限制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数量,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那样,加快简政放权,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所以,当下“精兵简政”,还是能够腾出减税空间,用来强壮中国的企业。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