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是物流基础设施重要的成员,自古至今有太多的故事。现代社会钢及钢筋混凝土的桥梁己成主体,但仍然还能见到古代的石桥。原因有三:一是数量多,有路就有水、有水必有桥,相应保留至今的也不少;二是坚固耐用因而长寿;三是有一定观赏性因而人们对其珍惜、保护。我国现存的古代石桥除了主体功能之外,更珍贵之处是不可忽视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不但能交通而且可玩赏,这就使石桥具有了生命力!人类充分挖掘了天然石材的两大持性:首先是“寿”,石头是自然界长寿之物,造物至今是永恒的存在,既使在便利的木桥大量应用的时代,人们也搭建了不少石桥,建造比木桥困难,却甘愿多为此付出,看重的就是“寿”这一点;其次是“造”,可以通过搭建、凿刻、雕琢、美化而造,石这就使“寿”不但能为人实用,而且能满足人的美学心理需求。
曾经有过一个打算:全面探寻并从物流角度研究古代石桥。去了几个石桥,远望近观之后才发现,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这于我是不可能之事,石桥种类多又少有名号,石板桥、石梁桥、石拱桥、石联拱桥、敞肩石拱桥、梁架式石桥……不要说全部,既便是游遍我国石桥之中的“名桥”也难实现。但多年身处北京,北京有几座石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注点与电视台播放的桥以及唱桥的歌曲有点不同,故借此文来说一说:
卢沟桥。古时在水患频繁永定河上建造的石梁桥。古时河床经常变动,发水、改道,因而这条河又长期形象地称为无定河,永定的称谓是因人的期望而得名。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做为一件为民大事进行治理,在上游建了蓄水22亿立方米的大型官厅水库控制无定河的洪水,这才真正变成了永定河,卢沟桥也成了名胜。桥是跨河联拱桥,长200多米,远远望去,11个桥孔美不胜收,真乃艺术杰作。然而,为世人、后人所知的最重要原因,并不全是桥梁之古美,而是发生在那里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与桥上的石狮。前者是历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和丰碑,后者是童谣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园内连接昆明湖东岸与湖中小岛的石桥,长150多米,17个桥孔构造,社会交通价值不大,蕴涵的是艺术文化价值,是一道风景线。非常鲜明的特色是: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有狮子雕塑,神态各异,总数有几百个,曾经数过,真的没有耐心数清,此次成文时打听了一下确实的数目,据说有544个。桥两端的桥头还有不同于桥栏上的奇异兽形石雕。
颐和园的玉带桥。颐和园里还有一座特殊的白颜色石桥,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玉带桥,有“海上仙岛”美称。玉带桥拱高而薄,拱圈为蛋尖形,形似玉带的带扣模样,桥面呈双向反弯曲,形象古兵器弓弩,所以也名为“穹桥”,桥形又似驼峰,旧名俗称“驼峰桥”。
文津街的北海大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南门西侧团城脚下、文津街东头,横跨分隔了北海与中海,是城区内最大的古石桥。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西题字是“金鳌”,桥东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早年有9个石拱券保持北海与中海水路连通,至今仅剩中间一孔通水。建于十三世纪,历经几个世纪己大大变样,桥栏和路面己失去了古味,处于交通要道,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但原石拱桥风格依然保持至今。
始建于元代的高梁桥。位于现北京市西城和海淀区的交界处,是北京西郊名桥,历史悠久,在民间有太多的传说和故事。相传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为解决元大都的饮水和用水,修建了高梁河。元朝的郭守敬,就是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源的那位官员,引山区的山水、泉水汇流成河,成为都城的水源。高梁桥就是河道上之桥,现今河己改成暗流,桥却仍在,是纪念保住北京城水源的大将军高亮而建造桥的白色小石桥,故取名为“高亮桥”,老百姓口语谐音则成了“高梁桥”。
金水河上金水桥。金水河分布在天安门前、午门内、太庙前、中山公园前,不同位置分为内、外金水河,金水桥跨越金水河,也有多座,皆为拱券式汉白玉石桥,都建于明朝的永乐年间。桥两侧是汉白玉石桥栏,桥栏美化雕琢,可以说是精美的艺术品。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