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在中国已近四十岁了,可划分为学习引进、探索和发展三个时期。
学习引进期大体是1978年到1984年前后,1978年由国家计委、财政部、物资总局等部委对日本物流考察,“物流”概念进入中国;探索期大体到2001年前后,开始探索物流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期大体从2001年开始,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发展期之中,如果也要划分阶段,现在还处于前期的发展阶段。
学习引进期对于物流概念的宣传和科学普及起到重大作用,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物流领域现在还存在许多问题,也可以追溯到学习引进期。学习和引进一开始就有旧部门体制的影子,当时的物资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找到对口考察对象,于是文字和“物资流通”相近的“物流”便进入视野,这是最初考察选择日本的重要原因。如果先考察的是美国,那么,美国的称谓“physicalDistribution”和“Logistics”,就可能不会翻译成“物流”。难怪有学者认为转译自日本的“物流”词汇是一个误会。笔者不探讨词汇的翻译,而恰恰认为日本的翻译妥贴而恰当。问题在于中国物资部门引进“物流”概念也带来计划经济的体制病,力图把“物流”纳入到“物资流通”体制,没弄清“物流”的科学内涵,与流通还有“物资流通”混淆。如果只是概念混淆,通过学习和概念的辩证不难解决,但深入到管理机构和许多制度(例如行业体制、统计制度等)中则是问题。一直持续至今,乃至在中国找不到一个专门以物流为己任,研究和推动物流发展的组织。
探索期1984年前后开始,若干领域推行引进的物流并尝试在体制、运行、研究方面突破,多方面的试探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但也有挫折和失败。1984年国家计委成立了“中国物流研究会”。是在“改革、开放”国策下,各相关领域、部门横向联合的组织。同时,出版《中国物流》杂志,把“物流”推向社会。这是体制上的重大突破,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促成的。是中国物流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然而,中国的物流并没有按照这个好的趋势继续发展,上世纪末又回归沉寂。什么原因?仍然是体制。中国物流研究会这样一个广泛的、横向联合组织没能生存下去,一时间物流在我国又几乎销声匿迹。那怕是“研究会”名义的促进组织,仍然被旧的部门体制扼杀,也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之艰难和曲折。如果不是旧体制扼杀了新生的中国物流研究会,从而也阻断了中国物流的发展势头,我们不会等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多年才迎来中国物流的发展期。
探索也是发展的基础和积累,发展契机来自改革给了现代物流以重要地位。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物流的政府正式而全面的文件,重要意义在于物流已经被我国经济体制所接纳,这是突破性的进展,标志发展期的到来。这只是开端,之后一系列政府文件和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不断对现代物流发展体制继续完善,这就促成了中国物流发展,真正有了实实在在的成就。
综观发展历程,总是会伴随存在这样的问题:过程中的炒作、泡沫和缺乏理性。物流领域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进入理性发展轨道。
理性发展要求物流业正确定位。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给以“服务”的定位,这是理论的创新,必须牢牢把握。修正或者否定这种定位的一些说法,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就是这种认识的表现。
理性发展要求我们认真地进行改变和调整。这些年主要着力点在增加资源为主体的振兴,缺乏明确的调整举措,因此调整任务相当重。物流的四十年使我们认识到:物流的发展最终的检验是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尤其是能不能降低物流成本。
理性发展要求我们创建一个好的体制。发展一方面有赖于整个社会和物流界水平的提高,另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有特殊的重要性,那就是需要有体制和制度的保障。就是这么大的物流领域,这么庞杂的物流业,需要建立明确的管理体制,尤其在发展的初期,要防止乱,要有人管,这是中国现阶段的国情。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