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到6.9%,引起世界范围的震动。国内经济学家劝慰大家,不要惊慌,中国仍然是世界少有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引领全球经济。我的看法是,用常态的眼光看经济增速放缓,千万不要以经济的领导者自居。
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应该是看其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看其经济各部门、经济与民生、经济与社会、本国与外国是否和谐,是否有激烈的矛盾和冲突。10月中旬,我去伦敦参加LME的年会活动,有一些收获,记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一、国外大宗商品的专家们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失误。在年初的亚洲年会上,许多专家在演讲中都看好中国,认为矿产、金属的价格会回升。现在仍然不相信中国经济会继续下行,认为中国政府会采取救市措施。其实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救市政策,无奈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是,这次的降速是经济内生因素造成的,是长期自然高速和人为刺激高速积累的畸形经济的调整。外国专家们与其说是判断失误,不如说是意愿主导,他们希望中国经济增长快一些,因为中国会影响到他们的采购和销售价格、投资方向和规模、企业并购、人员安排等。
二、生产过剩与刺激有关。彭博社中国公司朱轶分析,2015年全世界电解铝新增产能440万吨,92%来自中国。液态铝的销售改变加工业的布局;精铜矿到2020年都是过剩;钢材产能11亿吨,而需求大约7亿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供应,各项刺激大大冲淡了投资成本的压力,以至于受益企业把补贴做成利润、把鼓励当作市场需求。优胜劣汰失去评判标准,价格发现功能被抵消。
三、投资计划落实缓慢。国家列出N个产业包,增加了带动资金、补贴资金、低息企业债投入,但急切之下难以见效。这是因为,投资具有时滞性,从市场机会发现,到可行性研究形成,到履行审批程序、投资建设,都需要时间。加上长期的经济低迷消耗,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信心下降,对前一段时间银行的釜底抽薪记忆犹新,不愿借、不敢借款。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减少,缺少配套资金等,也使项目难以落地。
四、银行惜贷给大宗商品。一方面是由于钢铁生产过剩,价格跌至1994年水平,利润微薄,还款能力弱;另一方面是上海钢贸事件、青岛事件让银行家心有余悸。银行对大宗商品又爱又怕,钢铁贸易商信誉扫地,铜铝价格透明,利润低、产业运转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坏账呆帐增加、全行业欠款严重。国际上许多大贸易公司、大投行、银行退出大宗商品经营和合作、融资。回想起大宗商品的香车宝马年代,恍如隔世。
五、期货商品交易所的转型。在电子商务和信息日渐透明的情况下,期货交易业经营困难。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两大功能不再是期货的专利。在中国,几百家电商平台、商品交易所和券商分析人员,早已经把信息摸透,产能预售、现货市场、挂牌、竞价等,很容易有准确的价格判断。人民币汇率突然贬值让一些套期保值者亏损严重,LME宣布不在中国设立期货交割库。期交所大多数在向现货交易发展,间或远期合约。
六、券商进入大宗商品领域。中信证券、平安、国泰君安、广发金融等进入大宗商品的交易、融资、供应链管理。银行不许混业经营,但证券公司可以。与传统贸易企业比,它们信息全面、行业清楚、资金雄厚、团队结构优势明显,由贸易、法务、证券、金融、投行人员组成,其战斗力高于传统的贸易企业,从而会促进贸易方式变化。
七、控制成本。危机面前,任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控制成本的方法有:优化流程、细化科目;减少赊欠;减少长单、增加短单;收窄客户群、不追求客户数量,追求质量;主动开发客户维护客户;裁员,尤其是薪水高的高管们。
经济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很能代表我此时的感受: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