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高职院校商科传统专业课程 整合分析与探讨
——以国际贸易类专业为例
文/海艳 李彬 李早暘  2020年第11期第159页  2020-10-23

  摘要:获得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是高职教育院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行业的发展变化、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都影响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整合。传统专业课程间整合与课程内整合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项目教学为依托,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综合实训课程整合,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利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目标导向; 课程整合; 商科; 传统专业

  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早在1980年就开始引领国际高等教育的潮流,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中探讨中再次受到重视。目标导向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专业核心能力的获得。职业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两个层次,课程教学目标的汇总结果指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课程教学目标则应与具体的职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相吻合。国际贸易类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是一个具有行业历史沉淀的专业,无论在本科、高职(专科)还是在中职教育的商科专业里都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各层次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和行业背景在名称上稍有差异,或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有的称为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多年的行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积累使得国际贸易类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从历史沿革来看,高职甚至是中职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有着本科同类专业的影子。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后,基于OBE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逐渐确立。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与我国传统对外贸易的岗位工作内容对应,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与外国客户开展交易磋商并订立进出口交易合同的能力、履行进出口交易合同的能力、缮制或处理进出口交易各环节中相关文件(买卖合同、信用证、各种贸易单证)的能力,对应着行业中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职业工作岗位。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则主要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汇兑、国际贸易法规、国际商务单证等。这些专业课程并非仅是职业岗位各工作环节的独立镜像,而是在将工作内容细分之后再根据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的归类整理而形成的学习体系,因此课程之间内容的沟通联系纵横交错。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其在习得过程中对课程内容加以理解、掌握、融汇和建构,最终成为解决与处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技能,成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会性、情境性的迁移运用能力。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类专业(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广西高水平专业群——“跨境商务”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其中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设置历史可以追溯到1968年。以国家及地区多年的外贸高速发展为依赖,以目标导向(OBE)的理念为引领,更得益于近十多年国家大力推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在根据外贸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梳理与整合之后,专业课程的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如图1)。

  图1. 国际贸易类专业OBE核心课程设置

  尽管有着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对外开放持续深入和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国际贸易类专业为代表的商科传统专业在目标导向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整合方面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 行业发展变化要求教学目标须持续调整

  在目标导向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中,行业的整体发展变化使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也随之变化,教学目标应持续进行适应性调整。就我国及广西外贸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而言,民营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分类方式,外贸行业的企业按照性质主要分为国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三类,“其他”指的主要是民营、私营外贸企业。近十年来,民营、私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增长,2019年这一比重达到51.90%,民营企业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即使是在原位据第一的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小外企业也有着相当的比例,各种情况表明中小外贸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外贸行业的主力军。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中小外贸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更倾向于综合性,即能够将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多个职业岗位技能融为一体,这要求国际贸易类专业要培养身兼多岗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 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增加职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体现为跨境电商的迅速成长。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外贸行业的新业态,当前波及全世界的新冠疫情更是促使外贸企业纷纷加大跨境电商的应用,谋求自身在新技术新形势下的升级转型,引发了对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技能的新要求。跨境电商基本可分为B2B(企业对企业)和B2C(企业对消费者),前者指向国外专业客户批发销售,对外贸企业而言,B2B只不过是与客户沟通交流方式的改变;B2C情况下外贸企业面对的是单个的国外消费者,对于原来不经营零售的外贸企业来说这属于新业务。跨境电商是建立在传统外贸基础上的,无论是B2B还是B2C都要求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应掌握更多的信息应用技术,这样要求传统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整合方面也必须适应技能要求的变化。

  3. 课程整合的OBE导向不明确

  在高职院校已有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建设改革中,某些课程整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如将 “国际贸易理论”与 “国际贸易实务”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或称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与这一整合相关的教材也都纷纷出版。国际贸易理论重在对专业基本知识与概念、管理政策和措施的了解,有着知识性、概念性的明显特点;国际贸易实务则重在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很强的流程性和操作性。单纯从这两门课程整合的相关教材上看,多数教材只是将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知识抽取一部分(主要是管理政策),将国际货物贸易实务操作技抽取一部分(合同条款),其整合表现为仅将两门课程原有内容进行简单压缩与合并,整合目的看起来仅局限于教学课时的缩减,并没有体现出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重新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加以适应性调整从而满足培养目标的明确改革意图。

  4. 课程整合的可实施性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偏薄弱,二是教学学时的安排有一定局促性,这些问题同样也影响着专业课程的整合。前文提到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不仅在学时安排上明显比整合前的两门课程要缩短,而且在教学方案中的授课顺序上会提前,有的甚至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即安排该课程的学习。由于该课程的知识技能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并无大众化的普及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加上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局限,学时的缩短和提前大大影响了这门课程教学的可实施性及实施效果,从而弱化了课程整合改革的实际意义。

  5. 课程内再整合的需要仍然存在

  商科类传统专业的课程中,不少核心课程虽然在多年积累中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项目安排,但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整合不应限于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课程内再整合的需要仍然存在,根据新理念探索对课程原有内容的再整合能够使老课程焕发新生机。“国际货物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多年以来的教学内容安排基本上都是根据进出口贸易合同条款的顺序展开的。从教学的角度看其课程内容在逻辑安排上已十分清晰。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由于在学习之前学生对贸易合同的内容结构完全没有概念,难以建立起清晰的认识与思路,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知识点繁多、细致且分散而出现思维上和理解上的迷惑与混乱,导致该课程成为学生心目中最难的专业课程之一。因此,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根据其理解能力与特点对传统课程进行内容再整合的需要也很突出。

  三、商科传统专业课程整合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校企合作,确立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

  目标导向课程整合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本就应源自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建立和加强校企合作当仁不让地成为确立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应当是双向的,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和学习、企业专家加入教学队伍,甚至是建立校中企等长期合作都有利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整合。面向中小微企业是多数商科传统专业的特点,与毕业生、校友建立稳定有效的联系,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能够得以持续长久。

  2. 项目教学为依托,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可行方式,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点设定学习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依据是有利于课程整合的。以国际贸易类专业为例,从专业知识基础的结构上看“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与“国际贸易理理论”的课程整合更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行业工作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促进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的整合,则可以工作流程内容的掌握为目标,如将商品编码与分类、关税税率与产地证的缮制相结合,将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与运输单据的解读相结合,形成“知识+技能”的学习项目。以独立的内容项目、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3. 线上线下结合,缓解教学学时不足

  既要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势必需要足够的学时安排。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不少院校在课程整合后都难以有足够的学时安排来实现令人满意的教学目标。建立网络学习课程或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学时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为例,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国际贸易概念、政策和理论开发成学习内容、习题、测试等配套完整的网络课程,而相对难以掌握的流程类、技能类的国际贸易实务内容则以课堂教学及训练为主,不失为弥补面对面课堂授课学时不足的有效方法。

  4. 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开展课内的再整合

  对于需要进行课内再整合的课程,则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特点进行改革探索。“国际货物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货物出口贸易工作的基本流程,而掌握贸易合同条款的拟订及业务过程中相关的文件、单据等更深入的内容还会有“国际商务单证”等进一步的专业课程。有鉴于此,将教学内容(主要是原合同条款部分)进行必要地调整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货物出口贸易的基本工作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表2)。

  表2 《国际货物贸易实务》课程内容重新整合建议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再整合后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对货物进出口基本流程——货物与货款的交换——基础之上,对学生而言学习线索更加清晰,从而更有利于其理顺纷繁细致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5. 以多种方式开展综合技能的课程整合,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

  从教学的角度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构在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之上,但对学生而言,专业课程的学习却是各自相对独立的,需要通过特定的应用训练才能夯实其专业技能操作综合应用水平,缩短其从“走出校门”到“胜任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多数商科类专业的行业现实使得组织学生批量到企业见习或实习难以实现,因此,综合性训练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各专业课程涉及的职业技能操作进行整合,精心设计实训项目,开设针对性强的综合性实训课程。运用配套相应的模拟实训软件,以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的模拟实训,开展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等都不失为有效的综合训练方式。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在课程有机整合的前提下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6. 配套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整合意味着原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这些改变势必影响到授课时间、地点和形式等的安排,需要灵活多样地考核和考评方式来保驾护航。给予教学改革团队在制订考核、考评指标和体系方面的应有权限,使其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中能够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创新、配套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过程性考核、以学分替代、项目组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最终促进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而言之,行业的发展、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的变化都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传统专业其课程间的整合与课程内的整合都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改革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适合行业发展需要。C

  (作者单位:海艳、李彬,国际贸易处;李早暘,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093)的阶段性成果。李彬、李早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项目信息: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09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洁.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年4月,第27期,P68-70

  [2]李学书.STEAM跨学科课程:整合理念、模式构建及问题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10期,P59-72

  [3]李学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设计研究——IB跨学科课程的经验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5期,P13-19

  [4]李东航.广西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情况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8期,P65-68

  [5]万涛,基于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改革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J].商业观察,2020年第2期,P193-194


【编辑:editor】
上一篇:锡林浩特西站优化装运调配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对策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