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思考
文/张志贞  2020年第06期第132页  2020-05-2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更为艰难的攻坚时期。在面临重要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必须加强统筹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公开招聘制度,积极推进聘用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搞活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做好事业单位人员的“使用关”环节。

  关键词:新时代;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是我国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服务提供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聚集地,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下发,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也得以基本明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进一步强调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更为艰难的攻坚时期,在面临重要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如何进一步积极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现状

  不可否认,自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上日程至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成绩,并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将取得更为实质性的突破。另一方面,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实质性的问题需进一步积极探索。一是,事业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仍相对缓慢,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与单位对于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工作意义认识不到位,改革决心不坚定;二是,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形式上已初步成立,在实践工作中新机制的作用仍尚未真正得到发挥,机制的转换仍需时间上的适应;三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养老保险、机构分类改革等的缓慢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四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到人事管理的各个层面,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系统化观念的缺失,也进一步导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缓慢。

  二、新时代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分析

  整体上来讲,在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在事业单位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过渡时期,只有更新观念,加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力度,才能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首先,加强统筹规划,积极稳步推进。一方面,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我国社会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问题又是事业单位改革各项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部分。鉴于我国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和复杂性,在总结全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要分类推进,各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中要结合地区、部门实际,既要牢牢把握中央统一精神,又要做到因地制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实际效果,避免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1]。尤其是针对不同行业与类型的事业单位机构,要加强分类指导和规范引导,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作为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系统化工程,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财政投入等其他改革相协调与配合,提升整体效益。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进一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与强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特殊性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既要充分尊重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又要切实创新方式,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提高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建设。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效益的关键途径。只有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才能为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及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据统计,在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包括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管理、聘用合同制度等政策法规,为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最为突出和复杂的内容,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必然会有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分行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的出台,为各事业单位改善与强化人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2]。另一方面,加快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并最终形成系统化、覆盖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不同层面、各个环节的完备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完善公开招聘,积极推进聘用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新进人员一律实施公开招聘,实现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的全覆盖,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透明度、公正性和科学性,切实通过竞聘上岗,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出良好的平台,把好人员的入口关。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存在的各种负面信息,要进一步加快清理与单位公开招聘精神相违背的政策、规定,加快制定与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实施办法与细则,从制度上严格明确公开招聘程序,做细做足招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招聘考核环节中,要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要积极主动创新,探索适合事业单位部门特点的招聘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针对性,突出招聘考核与实际应聘岗位需求的适配性,能够真实、全面、客观地评价应聘人员的能力、水平等[3]。进一步严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纪律,对于违法违纪人员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自觉接受来自其他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监督,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公正,从源头上真正地把好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建设的入口。

  第四,进一步搞活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做好事业单位人员的使用环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于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主动性和热情,激发事业单位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经济学家厉以宁、刘劲哲、吴敬琏、郎咸平、张维迎指出:只有进一步做好做实事业单位人员配置与使用工作,为事业单位人员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环境,真正地建立起一个有活力、能创新、出效益的事业单位用人体制与机制,才能为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根本的智力保障,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才算成功[4]。具体来讲,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包括几个方面:

  1.强化岗位管理,进一步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只有当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相匹配时,为单位人员才能的发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才能充分调动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大材小用等现象必然造成单位人员队伍的不稳定。经济学家文力指出:作为继聘用制度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基础性制度,制度的核心在以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因岗择人、因事择人。新机制的建设、完善与作用的发挥仍需进一步给予不断强化。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难点、重点,加大研究力度和创新力度。继续加大岗位管理制度贯彻与实施力度,强化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性地位。

  2.强化绩效考核,在岗位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明确权现利。以公众服务满意度为重点考核内容,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考核结果记入人事档案,并做为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具体工作开展的相关依据。实施日常考核与年度总考核、定期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周期,能够较全面、客观地体现事业单位人员的日常工作表现。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涉及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经济学家刘劲哲指出:积极推进绩效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可积极借鉴当前企业中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结合事业单位和岗位的特点,最终形成包括个人评价、同事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上级主管等不同主体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打破事业单位原有考评机制的垄断性,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渠道,及时将考核结果告知相关人员,并提供相应的申诉渠道,以及时引导负面情绪。

  3.在搞活用人机制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事业单位文化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引导地位和作用。尤其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不良文化或风气所带来的不良工作心态、缺乏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负面情况,要以积极、正面的单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创新与丰富特色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式,明晰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真正意义和目标,向单位人员灌输与宣传事业单位的使命与价值,真正地提高单位人员对于单位的归属感与忠诚度,强化主人翁意识和专业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未来作出积极的贡献[5]。要在全单位强化与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与理念,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发展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全单位人员都能切实感觉到来自组织的尊重与关怀。强化事业单位文化中公平理念的作用。公平作为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进一步强化公平、良性竞争的单位文化建设,领导要以身作则,一视同仁;力求推进编制内外人员的同工同酬,实现内部公平等。C

  (作者单位: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服务中心组织人事部)

  参考文献

  [1]刘娟.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点[J].投资与创业,2019,(11):209-210.

  [2]孙雪迪.人力资源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与监督[J].办公自动化,2019,(8):47-49.

  [3]安红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岗位聘用管理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7,(3):36-38.

  [4]程玲珍.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思考[J].青海农林科技,2018(1).98-101.

  [5]孙颖慧.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工作[J].内蒙古统计,2019,(2):53-56.


【编辑:editor】
上一篇: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下一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