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对各种产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废旧包装物在生产和生活垃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高效地控制利用废旧包装物,对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的废旧包装主要来自两大类,一类是运输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另一类是商业领域产生的包装废弃物。
关键词:废旧包装;运输包装;废弃物物流;垃圾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完商品的包装如何处理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新的问题,废旧包装物的回收是利用使用过的产品包装容器和辅助材料,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收集起来,由企业重新使用。废旧包装物的回收和利用是对原物再次使用,重新用来包裹产品并且还有可能连续回收、复用多次。
一、实施废旧包装回收物流的意义
(一)节约大量的资源与能源
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双十一、双十二等电商平台的发展,加速了网购的销量,据2019年的淘宝双十一的销售总额为2840亿,再创历史新高,而销售额刷新的背后却是多达几百万吨的运输包装盒和商业包装需要处理,包装材料对资源的消耗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对制造包装的原材料木材的消耗,更是触目惊心,企业如能回收利用旧包装,一方面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制造包装的能源,据统计生产一个纸板容器消耗的电能是0.18Kw.h;塑料容器消耗的电能为0.11kw.h。[1]
(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回收利用的旧包装可以为企业带来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企业回收旧包装,经过加工整理,重新供企业使用,可以减少企业对包装材料的采购,并且回收利用的旧包装比制造生产新的包装所用的生产时间短,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还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急需包装的问题。
(三)促进企业的物流顺利开展
企业能够回收利用旧包装有利于自身物流的顺利开展,产品包装作为保护功能在物流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资源和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包装不足或者包装不能快速供应,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活动,企业包装的回收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产品的包装问题,又能保证企业自身的物流在运输领域或者商业销售领域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废旧包装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回收渠道混乱
目前我国物资回收系统是以政府行为作为主体,在向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过渡阶段,街道、社区、民政等部门以及一些行业协会都有从事回收的机构或者岗位,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回收系统及组织,也没有统一的管理与技术标准。大部分价值高、易于回收的包装废物,通常通过市政、环卫放在社区内的废旧物资回收点,集中到废旧回收物资公司,回收的方式比较随意,回收的数量也不具规模。
(二)垃圾分类的滞后,导致低价值包装废物回收困难
对包装废物回收渠道的调查表明,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还没有全面普及开来,现有的行业组织或者民间团体不具备专业的分拣、清洁、消毒等工序的处理,各种包装废物和其他垃圾的不分类,只能造成使用填埋或者焚烧完成处理,基本不能在进行循环的利用。除此之外,我国一些地区的包装废弃物仍然是要靠手工分拣操作完成,首先达不到精准的分类目标,其次是后面的回收再利用也无法进行,和西方一些先进的回收工艺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聚酯处理加工企业选择的是国外废弃的聚酯材料,却不采用国内废弃的聚酯瓶,就是这样的原因,很大的成本浪费在对国内被污染聚酯瓶的清洗和再加工上。[2]
(三)企业包装废物生产规范化程度比较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用回收包装废弃物的企业主要是废品公司,这些中小企业不但技术落后、设备不齐全,而且物资的回收利用率低,浪费资源和能源、二次污染情况严重,另外,大型的回收企业无法通过正规的合法的渠道获得生产回收包装废弃物,所以回收物流的原材料难以使用。
(四)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宣传不够完善
随着人们网购的比例在逐年增大,但是对商品包装废弃物的重视程度还很欠缺,尤其对环境的污染认识不充分,大众缺乏对包装废物的了解,特别是回收再循环利用无从下手,虽然目前各种媒体对包装废物的宣传处理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和国外的先进环保意识比起来,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很多的社区基层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宣传力度不够,仅仅停留在一些活动的参与,没有形成常态化,更没有培养出大众废旧包装的回收利用的生活习惯,一些志愿者的活动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植入人心。参照先进国家的经验,应加强对大众的宣传力度。
三、废旧包装回收物流的新途径
(一)废旧包装回收物流的主体分析
我国废旧包装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废旧包装的操作层和监督层,操作层主要包括商品包装的生产商、包装快递的服务商、消费者与第三方的回收物流的供应商,政府作为行政机构监督废旧包装的回收再利用,是作为监督层而存在,两个层级在应用中是通过市场的自由调配来有效地衔接。[3]
1.政府主体,政府作为废旧包装的回收物流系统的参与者,并不从事回收物流的活动,但却是整个回收物流的引导者,尤其我国的实际情况,更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比如在废旧包装的回收物流的政策及法规、财政税收的优惠减免、宏观调控整个回收物流系统的规范性,当务之急是出台一系列的有利于回收物流的发展和减免回收物流企业税收的政策法规,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废旧包装回收系统中来,减轻大量急需回收资源带来的压力。
2.快递服务商
目前我国的快递服务商在为消费者提供物流快递服务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废旧包装空间上的集中和中转,利用快递服务商来完成回收物流系统中的收发件的重要节点优势,进行集中规模化的收集废旧包装资源,不但可以节省回收成本,还可以真正实现废旧包装回收物流系统中的“蓄水池”作用。
3.消费者
回收物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商品包装的主要使用者,是网购的主要客户群,习惯性与生活必需品德消费使消费者成为废旧包装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废旧包装回收物流系统中的最初资源的收集者,是废旧包装回收物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如果能一方面在回收政策上给予消费者一定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在回收物流系统中保持消费者回收渠道的畅通,就会促使消费者在废旧包装的回收物流系统中参与的效率大大提高。
4.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供应商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供应商是指将分散的废旧包装资源进行统一收集与回收,提供给包装回收利用企业的参与者,具有专业的回收能力回收废旧包装资源,并且能够根据物流网络优势,整合废旧包装资源,规划运输路径,中转回收等,实现回收物流的规模效应。除此之外还有快递包装生产商,能够实现废旧的快递包装资源快速的被回收再利用的生产企业,对废旧包装资源进行重新回收再利用的主体参与者。
(二)回收渠道新模式
1.直接回收渠道
直接回收渠道是指消费者与快递包装生产商的直接对接渠道,没有其他中间环节,快递包装生产商对消费者提供的快递废旧包装直接进行运输、分类、再利用,对废旧快递中不可回收的资源进行废弃处理。消费者是废旧包装的收集者,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消费者的积极性,以便于为直接回收提供更多数量的废旧包装材料,创造再回收利用的收益。
2.间接回收渠道
间接回收渠道是指将消费者与快递服务商、快递包装生产商的对接渠道,消费者将废旧包装资源交由快递服务商网点,进行规模化的回收,经过集中的存储、运输、分拣、再加工,交由快递包装生产商重新生产利用的过程,快递包装生产商会按照不同质地的废旧包装进行包装再造、材料再生。
(三)回收物流运作环节
1.收集与回收
废旧包装资源的收集主要是消费者将分散的废旧包装资源以有偿的形式集中提供给废旧站、快递服务商、第三方回收物流供应商,收集与回收的过程是回收物流系统的初始阶段,伴随着废旧包装资源在不同主体中间的流转,也会产生收购成本,激励消费者收集回收废旧包装,而收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废旧包装质量与数量。
2.分类与存储
废旧包装资源的分类是对废旧包装质量和状态的好坏拣选的过程,是确定哪些废旧包装的材料可以再利用,而哪些废旧包装的材料可以再生产,又有哪些的废旧包装只能废弃处理的过程,往往因为数量规模的原因需要集中存储达到一定的数量,再统一运输给上一级的供应商。利用已有的快递服务点进行分类与存储,在快递网点就地进行废旧包装的回收,将可以再使用的包装按照寄件的要求进行留存,使其重新流通应用,避免浪费,而废旧包装和新包装的价格差异,也会大大地降低网点的经营成本,废旧包装分类与存储的过程会产生储存成本,特定的空间场所对废旧包装资源进行的管理维护产生的费用是储存成本。[4]
提高废旧包装分类与存储的数量,缩短存储的时间就能大大降低储存成本,节约下来的费用也就是废旧包装的再用收益。
3.运输与拆卸
废旧包装资源得以在不同主体中间的流转都离不开运输的环节,尤其在装、卸、搬运、中转等中间作业环节的操作,对可以循环再利用的配件进行拆卸,此环节产生的运输成本与装卸成本是回收物流系统中比重最大的成本,合理规划运输数量、运输线路、运输时间是降低运输成本与装卸成本的前提。在原有的快递服务网点中,进行简单拆卸的作业操作,避免重复运输带来的成本上涨。[5]
4.回收处理
目前我国的回收处理主要是废旧包装的再造、废旧包装材料的再生以及废旧包装的废弃物处理,在源头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作用,增大回收废旧包装资源的数量和规模,才能为服务商和供应商提供再造、再生的原材料,减少人工费用的支出,减少废弃物处理的数量,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变废为宝,才是废旧包装回收物流系统终端的升级。C
(作者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校快递包装回收物流成本及利益分配研究[D].张伊.西南交通大学.2018
[2]电商企业包装物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J]. 乐雄平.商业经济研究.2016(14)73-74
[3]基于差异化定价的快递包装纸箱回收策略研究[J]. 张慧.价值工程.2016(20)75-79
[4]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物流的研究——以顺丰速运为例[J]. 朱祥,叶俊.管理观察.2016(18)28-30
[5]物流包装技术及应用[J]. 喜崇彬,林振强.物流技术与应用.2016(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