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池逆向物流现存问题及模式研究
文/方奕  2020年第01期第116页  2019-12-19

  摘要: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化快速推进,投入使用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迎来退役期,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三个主体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动力电池流通链条上的现存问题,并梳理出动力电池回收逆向供应链模式。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逆向供应链

  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现状

  二、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逆向供应链

  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逆向供应链上,主要涉及到政府、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电池回收利用企业、4s店/经销商、电动汽车所有者6个主体。通过聚焦企业主体之间的关系,梳理出动力电池逆向供应链网络,具体如图1示。

  根据上图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对当前三种动力电池回收模式进行分析:

  (一)以电池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回收模式

  电池生产企业最为了解动力电池的生产结构,掌握着其他竞争者较少具备的技术优势和行业优势。但在2017年国家颁布动力电池生产的相关标准以前,动力电池生产并无统一的标准,导致之前生产的电池在规格、外形、用材等没有统一标准。一般企业的电池拆解设备无法对所有类型的回收电池进行拆解。且目前电池回收行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回收利用技术尚不成熟,市场对于再利用的电池产品接受度角度,动力电池拆解后需求来源相对较少且不固定,电池生产企业缺乏涉足电池回收业务的动力。

  (二)以整车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回收模式

  汽车生产企业是国家新政策中规定的电池回收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消费者通常会将报废和退役电池送回4S店,回收数量观。与终端顾客的直接接触也使得这种模式下信息反馈的速度更快。但电池回收并非该类型企业的核心业务,在技术汽车生产企业并不占优势。汽车生产企业回收一般都会通过经销商/4s店来作为逆向物流的关键节点,对电池进行回收存储。回收电池使得生产企业在给4S店配送时,返程避免了空载。该模式如图2所示。汽车企业布局的规模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规模布局太小,汽车生产企业很难收回成本/盈利;规模太大,容易造成设备、场地、人员等方面浪费。

  (三)以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主体的回收模式

  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符合时代分工细化的趋势,企业在回收处理的专业性和规模上占据优势。通过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与专业第三方回收企业合作,各司其职,主体间的合作能更好地互利共赢。

  三、建议

  在未来行业的发展中,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电池回收行业进行监管。对于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降低企业负担,引导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健康绿色发展;同时鼓励相关技术创新研发,加大奖励力度,助力攻克相关技术难题;而企业则应做好自身定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合作中找共赢,在合作中谋发展。C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怡君,彭频.循环经济视角下车用动力电池逆向物流链的优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61-65.

  [2]王斑.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物流,2019.72-75

  [3]叶梓萌.EPR制度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J].新能源汽车,2013.95-97

  [4]席暄,安克杰,陈志雪.基于物联网的废铅蓄电池逆向物流回收体系的建立[J],铅回收利用,2017.55-64


【编辑:editor】
上一篇:对农村超市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供应链金融视域下农产品金融服务体系探析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