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陈祥森  2020年第06期第30页  2020-05-22

  保就业、保民生是重中之重

  专栏小编:三位专家好,欢迎做客“深度”栏目。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疫情中的经济复苏情况——我国复工复产进程加快,新基建已成为投资热点,经济状况趋势向好;另外,欧美国家也在开始放松管制,复工复产正在缓慢进行,经济逐渐会正常起来。对此,请三位专家谈谈你们的看法。

  金玉其中:从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看,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为50.8%。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3.7%,虽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高于50.0%,表明制造业生产量环比继续回升。新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环比升幅收窄。

  把酒临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4月份指数为53.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从行业大类看,零售业、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住宿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45.0%以下。新订单指数为52.1%,比上月回升2.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恢复。4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恢复。

  夜雨观澜: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总值达到1.09万亿元;出口总值达到1.41万亿元,同比增长8.2%,创年内出口增幅最高纪录。当月我国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长260%。至此,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9.07万亿元人民币。

  专栏小编:我觉得以上的数据大都好于预期,中国经济的持续改善,也为接下来做好“六保”工作奠定了基础。

  把酒临风:在4月1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有两句话是这样表述的: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面对当下的经济状态,中央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从“六稳”到强调六方面“保”的工作,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更加重视保障就业和基本民生,在疫情可能长期存在的条件下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更精准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金玉其中: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保”的首位任务。保居民就业,就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

  专栏小编:居民有工作就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有消费,经济发展才有基础。所以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是关键。那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

  金玉其中: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五重下行压力:一是疫情本身还在持续,“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压力将持续强化;二是中国经济在停摆之后再重启时需要一个强劲的外部推力以发挥“破冰效应”,重启成本将十分昂贵;三是全球金融大动荡所带来的全球流动性枯竭以及国际资本的异动将产生强劲的收缩压力;四是疫情的全球蔓延必将导致许多国家经济陆续停摆,从而给中国外需、供应链和产业链带来持续的超级冲击;五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传统周期性下滑因素和趋势性下滑因素将在疫情的冲击下进一步显化。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中已经反复强调,要积极研究一揽子的宏观政策,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如果我们仍将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5%~6%,那么就必须要推出超级刺激政策,而推出超级刺激政策可能会带来超级后遗症,因此我们应该调整目标,不能简单地“唯GDP导向”,而是应该关注保就业、保民生、保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场公共危机和卫生危机不会转化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把酒临风:我认为有一个适度的GDP增速才能保就业、保民生。如果要保持中国整体就业总量不变,那么2020年的GDP增速应该保持在4.5%左右水平。以此推算,二季度的GDP增速需要达到4%,三、四季度的GDP增速需要达到9%。故此有学者建议,应快速推出3.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2万亿元的基建新扩张以及1万亿元疫情补贴,这共计6.5万亿元的宏观扩张计划,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提升2%~3%,从而实现保就业、保民生的目标。虽然刺激方案难免会带来后遗症,但是不能因为后遗症就拒绝刺激。如果刺激方案是解决目前超级冲击下的合理方案,我们就不能拒绝。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统筹规划以避免过高的后遗症。

  夜雨观澜:我觉得政策是关键。今年的经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这种下滑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GDP实际增速从去年的6%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6.8%,降幅创历史新高。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断崖式下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一季度的实际增速分别为-3.2%、-5.2%和-9.6%。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2019年一季度居民收入中位数的增长速度是8.7%,今年一季度增长速度降至-0.7%;第四,企业利润指标全面恶化。去年前两个月的利润总额增速为-14%,今年前两个月的增速降至-38.3%。中国政府围绕着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第一类是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给予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税费优惠、出台普惠性降费政策以及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目前统计的支出总额为1.3万亿,落实金额超过5000多亿。第二类是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通过2次降息和3次定向降准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大力度地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更加充分地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第三类是就业政策,主要通过“扩、稳、保、促、兜”这五大方面开展。一方面,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救助中小微企业,让企业在保工保产过程中维护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也搭配使用了兜底的就业政策,给予工人失业救济金和补贴,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兜牢民生底线。除了上述政策以外,各部门还出台了其他政策,如商务部出台了应对疫情“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20条政策、发改委联合23个部门出台了19个方面促消费的政策。此外,国务院4月9日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从制度改革层面为“化疫为机”创造各种条件。

  专栏小编:在中国,就业问题不只是城镇居民的事情,还包括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虽然3月份的失业率较2月份有所下降,从6.2%降至5.9%,但是就业问题并没有完全显化。我国农民工总量约2.5亿人,但是2月末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总量只有1.2亿人,尚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未外出务工,如何解决这部分人员就业也是一件急迫的事情。

  把酒临风:就业问题是个大问题,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下,不止我国把就业问题看做一件重大事情,欧美国家也极其重视。美国也在急迫地想复工复产,现如今已有三千多万人失业,创下了自1938年以来单月失业率的最高纪录,许多人每月依靠领取救济金生活,这让美国政府承受不起。目前美国政府债务突破了30万亿美元,尽管美联储正在印票子,但也不能止住下滑的经济。所以,特朗普非常急迫要经济重启。

  用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

  专栏小编:相比恐怖的疫情,庞大的失业人口对美国来说才是更要命的事。当下已有数州扛不住,率先复工了,若疫情持续凶猛发展,势必影响到美国经济重启。在经济方面各国都有自己的考量,如外资企业将大规模从中国撤离。对此你们是怎样看的?

  把酒临风:一开始,外资看中的是中国低廉人口红利、政策红利,外资企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但是随着中国各种资产价格飙升,对外企的政策优惠降低,人工成本、地价成本大涨,让很多外企都感到了压力。从2009年开始,就有一些密集加工型的注重人力成本的外企选择撤出中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2009年耐克关闭中国工厂;2012年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太仓工厂;2016年飞利浦关闭深圳工厂;2019年三星关闭中国手机工厂。日企几年前就开始撤回日本本土或者东南亚国家了,尤其是机械、IT这种技术工厂。三菱把部分生产线转移到日本,小松转移到墨西哥,东芝机械从上海转移到泰国。外企讲究的是利润第一,成本增高当然会寻求更高性价比的地方。疫情期间,超过37%的日本企业正在寻找中国以外的市场。疫情是个催化剂,受到市场、成本、经济等因素影响,会加速一些企业迁移速度,再加之美日政策援助,也给一些外企提供动力撤离。

  金玉其中:中国疫情爆发后企业停工停产,影响了全球供应链,对此欧美国家与中国供应链联系紧密的企业都受到影响,于是我们听到美国、日本鼓励自己企业迁出中国。4月9日,库德罗呼吁所有在中国的美国公司全部撤离,所有支出美国政府100%报销。随后,日本也正式宣布推出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一项是2435亿日元的“改革供应链项目”,用于资助日本制造企业将生产线回到日本本土或者迁移到东南亚,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全球第一、第三大经济体,鼓励自己企业迁出中国确实让我们很担心。那么外资来了还是走了?我们来看看数据:上海一季度,吸引实到外资4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1月和3月,共签约外资项目129个、投资总额达239亿美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苏州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42.3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163.3%,创下历史新高。新设外资项目236个,同比增长9.3%,新增注册外资54.9亿美元,同比增长68.3%。现在虽然疫情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但外资依然活跃,并没有什么撤离的迹象。高技术服务业成为吸收外资新热点,1月至3月,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同比增长15.5%。

  专栏小编:其实,生产链转移出中国也是逆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的现象。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全球化”的终结,此次疫情更是助推逆全球化浪潮。最新一期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新冠疫情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它将导致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永久性转变”。基辛格说,新型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将永远不一样,给政治和经济带来的动荡可能会持续数代人。

  把酒临风:由于“全球化”已经深入各国政治、经济各个层面,产业的全球化分工在日益深化,全球供应链将各国利益深度绑在一起,当然“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着相当的难度,但英美两国铁心要搞去“全球化”。其实,他们所谓的“去全球化”是离不开全球经济的。从这个角度看,英美两国现在的“逆全球化”,实质上要搞他们的“替代版全球化”,典型就是这两年中美之间爆发的贸易战。所以现在有人开始谈““去中国化””,实际上是希望在全球化体系中来催生他们的版本,建立另一套““去中国化””的全球化。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金玉其中:不过,也有不少分析认为,全球分工的加深,尤其是中国供应链的完整和高效,已让世界离不开中国。观察角度不一样,你会发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其原因有二: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我们发现,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二,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时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夜雨观澜:无论怎样谈产业链,谈““去中国化””,我们应该认清一点,虽然中国产业链广度全球第一,可以满足民生的一切需求,但是也要看到,中国产业链在全球范围依旧处在中下游,中国只能进行中间加工环节。中国很多产品,依旧对美国德国日本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手机、汽车的重要部件依旧被美国、德国、日本控制。整个产业链的利润,85%被他们吃掉,中国只能吃到10%~15%。除去成本的真正的利润,可能只有0.5~2%利润,甚至更低,中国赚的都是辛苦钱。所以,转型升级,打造中国高端制造业体系势在必行。中国目前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就是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优势奠定基础。

  专栏小编:现在新基建如火如荼,也成为中国投资领域的热点。这里包括三个领域:一是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建设投资;第二是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在内的传统领域的投资;第三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对此,三位专家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5G被认为是七大“新基建”的领头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建设开通5G基站达16.4万个。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力争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47个地市、10万个5G基站的共同建设任务。中国移动表示力争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5G基站总数达30万个的目标,确保年内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工信部预计今年年底全国5G基站数将超60万个,实现地级市室外连续覆盖、县城及乡镇有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这一系列密集签约背后,是中央企业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把酒临风:中国搞“中国制造2025”有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这十大领域可以说都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技术垄断、利润最高的产业。这些国家之所以富足,就是高科技、高端制造业的产品利润极高,赚钱赚得爽。如果中国也发展这些产业,将来这些产品就会卖成白菜价,成为中国厂家的天下,就像冰箱、电视、洗衣机,原来都是日本、韩国的品牌,现在中国制造统统打败了他们,逼得他们退出这些产品领域“断人财路如杀父母”,从这个视角考虑他们““去中国化””,我们就不奇怪了。我想,中国不可能甘于永远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下游,永远挣辛苦钱,也要分享高科技、高端制造业的蛋糕,这种“虎口夺食”的冲突不可避免。

  夜雨观澜: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各国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高筑,把世界经济拖入了黑暗的深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诱因。而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主要经济体则通过二十国集团等平台紧密协作,成功阻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过去几十年里,全球一体化市场已形成,互利互惠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已在运转,我想,工商界没人愿意去打破这个现状。我相信中国的市场还是有强大吸引力的,现在中国通过新基建加强投资力度,这也是向国际投资者发出一个积极信号,符合他们的利益。当下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需要以一个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展示给世界,推动全球各国共同发展。

  专栏小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改变世界,疫后世界各国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视程度将大幅度提升,对此中国要做好准备。不过,我仍然相信合作共赢是主流,技术创新将会加快,新基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升质量和效率。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谈话:虽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好,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感谢四位专家的参与,我们下期再见。C


【编辑:editor】
上一篇:趋势向好 险阻仍多
下一篇:发展才有未来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