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荒”说开去
栏目主持/陈祥森  2013年第08期第28页  2013-07-18

 

“钱荒”引发出了什么?

 

       专栏小编:欢迎三位专家做客“深度”栏目。前些日子,中国突然爆发银行“钱荒”,并由此引发恐慌情绪。人们目前非常关心的问题是,在经济放缓已成必然的形势下,是否会引发经济危机以及造成“钱荒”的原因和接下来的政策走向和如何实现结构转型?请三位专家就此问题谈谈你们的看法。
       把酒临风:前些日子银行闹“钱荒”,一开始央行对银行间市场的“钱荒”作壁上观,致使银行间利率大幅飙升。不过最终央行还是采取了缓解措施,从而扭转了形势。然而,央行注入流动性资金只解决了燃眉之急,根本问题没得到治理。银行的钱在“空转”,实体经济融资受阻,尤其是民营企业更为资金短缺而困扰。所以,整顿金融机构,改革投融资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金玉其中:“钱荒”还不至于引发经济危机,但央行若再不出手后果可能损伤惨重。一是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信心持续下滑,恐慌还将继续,资金短缺的情况还将延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将进一步下降,增长速度也会下降;二是当银行资金紧张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以新钱补旧账的局面,其后果一定是那些最需要投资、最有投资潜力的项目得不到投资,而银行却会利用宝贵的资金去填补那些事实上已经成为呆账、坏账的投资项目。所以我们会看到,社会上的好企业、有潜力的企业和项目变成银行过去几年不良投资的牺牲品,也就是说,会发生大量的好企业为银行几年前的不良投资埋单的格局,更不用说,因为宏观经济增速的下降,有大量的企业停产工人失业。如果这样,无论对社会的稳定还是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这一结果都是非常不好的。
       夜雨观澜:日前中国遭遇了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我认为原因就是中国信贷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太大,2012年达到180%,高于2008年的123%。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不断放缓,增加的这部分贷款很可能最终成为坏账。之前,央行对于是否出手施救很是为难,这也说明政府金融政策由于两难而摇摆不定,这也是当下中国改革大局进退维谷的一个缩影写照。针对“钱荒”,放水不可行,按兵不动也不可行,唯一合理的选择是以此为契机,推进改革,开放民间投资空间,以创新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吸引民间投资稳增长;整顿金融,清理坏账,切除金融肿瘤;清理地方债务,改革地方财政,通过重新厘定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房地产税,增加地方财源,解决其债务难题。
把酒临风:其实,银行是“钱荒”的受害者,而非制造者。这场“钱荒”是由央行直接操控的,通过抑制常规的短期流动性注入,央行听任货币市场利率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而央行官员早先一直坚称,理财产品以及更大范围内的信贷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并已引导银行避开了最高风险的放贷行为。但是6月初新增贷款规模显著上升,几家中小银行确曾利用进入银行间市场的特权来获取廉价融资,监管部门本可针对这几家银行逐一采取监管措施,却突然抽紧流动性;更糟糕的是,央行未能就政策展开充分沟通,未就即将上演的“钱荒”向银行发出预警,而且迟迟未解释其想达成何种政策目标。这样就使众多银行手足无措,连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对事态走向都一无所知,感到了紧张。央行本来希望通过引发“钱荒”来给银行提个醒,让它们明白市场是难以预测的,但它的所作所为却表明,中国的金融政策比市场更不靠谱。
       专栏小编:“钱荒”现已经平息,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实体经济存在同样的“钱荒”风险。银行间利率波动会抬高企业融资成本,而且不利于下半年经济增长前景。对此,你们是怎样看的?
       夜雨观澜:“钱荒”改变了对经济的预期,下半年整体经济形势不会好于上半年,总体会呈现稳中趋缓。而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思路也跟以往明显不同,不再注重短期刺激政策,而将重点放在下放审批权限和盘活存量货币、理顺要素价格,预计货币政策下半年也不会出现大的放松。
          金玉其中:李克强总理已几次提出要盘活存量货币,看来这是下半年的金融政策之一。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必须依靠市场机制,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务院的用意正是力图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眼下我们看到的是“盘活存量”这步棋的用心与决心,接下来金融监管部门如何落实将值得期待。
       把酒临风:“钱荒”是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出了问题,作为监管层应该先搞清楚到底是因为金融机构经营出了问题还是只是短期的流动性紧张。如果是个别金融机构经营出了问题,该破产的就破产,不必救助。如果只是流动性暂时出了问题,央行不应坐视不理。不过,有一点要明确告诉大家,“钱荒”最终殃及的是实体经济,继而影响到对中国经济预期的改变,从这个角度看,金融机构的监管层,包括央行和银监会都应该负有责任。
       专栏小编: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货币发行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而且我们也看到,这些年来金融热实体冷,实体经济更缺钱,那么这些快速增长的货币流向了哪里呢?
       金玉其中:快速增长的货币不是由央行印钞的结果,而是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增长与货币创造机制流出的。如果这些创造出来的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当货币流量远远超过实体的经济需求,它就会以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方式表现出来。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就会随之调整,货币的供应自然会收缩。当前的问题是,从银行体系大量流出的货币有部分进入了实体经济,而更多的是流向了各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当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时,不仅会让国内住房市场投机炒作盛行,房价不断推高,让货币快速流出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快速聚积,也会直接让整个物价水平全面上升而影响居民的实际生活。
夜雨观澜:我们这种投资模式已走入困境,民间大量的投资找不到方向,投资无门,转而把大量的现金投资于金融体系和理财产品,导致了金融体系信用盲目夸张。而另一方面,“十八大”前后新上任的地方官员却干劲冲天,对项目融资表现了火一般的热情,他们在积极谋划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而地方政府所能直接影响的经济活动,绝大部分是与国有企业紧密相关的一大批投资项目,他们所依赖的融资渠道主要是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债券市场等。
把酒临风:这不仅是投资模式问题,我看是发展模式问题,只看重GDP增长却忽视实效,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冷,金融资本热。要消化这些过剩产能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这也意味着三至五年内经济放缓,缺乏增长的内动力,经济或将陷入低谷期。接下来怎么办?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用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专栏小编:两年前有人曾预言,2013年七八月份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且不说预言的准确与否,单就经济本身来讲确实出了问题。2009年,我们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进行了一个4万亿投资,再加上银行的天量放贷,对“稳增长”确实作用大、见效快,但是我们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改变,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一个巨大的问题困扰着发展。接下来,应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呢?
夜雨观澜:中国每当经济遇到问题时总是走进一个怪圈,增速放缓时,决策部门往往会加大投资、放松信贷;通胀有所抬头,决策部门又往往会减少投资、紧缩信贷。我觉得,这些年来应对危机的思维,几乎都是凯恩斯主义,以投资拉动经济,刺激消费需求,现在看来不灵了。所以就在新一届中国政府换届前后,新供给主义在不断发声,希冀新一届政府的宏观政策从需求式管理转向供给调控。
金玉其中: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结构问题严重,前些年在地方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中积累了相当大的泡沫,这个泡沫若被刺破,短期和中期影响深远。如果汇率再被攻破,形成汇率大动荡之势,那么就是严重的金融危机;如果汇率不被攻破,只是在一个被限制的幅度内波动,那么危机将会轻得多,但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形成重大不利影响。不过在危机中产业结构会出现调整,危机过后,产业结构调整完毕,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中国仍然会缓慢崛起。
把酒临风:最近,李克强经济学备受关注,正在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词,其核心内容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我们也看到了新一届政府的调整思路确实与以往明显不同,不再看重短期的刺激经济政策,而是从下放行政权力,减少投资审批权限以及理顺要素价格入手,可能这些改革对经济的拉动不会有明显效果,但能够挤压出泡沫,促使经济健康发展。
金玉其中:从审批权限的下放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会倒逼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因为审批权限下放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项目投资不用中央政府审批,部分地方政府甚至会直接干预地方银行等金融的融资,以支持其投资的项目。而金融体制改革会倒逼金融资本的市场化,包括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金融资本选择流入有市场有效率的实体经济。
专栏小编: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改革看来是主调。因为目前的经济模式确实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确实面临着很多问题,各界人士对此议论很多,观点不一,那么你们有什么看法?
夜雨观澜: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减速,因为这个模式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了,必须调整模式。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工业品制造国;但与此同时,信贷扩张、过度投资、地方债风险、出口依赖、生态破坏,以及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公与低效,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不过,现在看来,新一届中央政府要转变这个模式。
金玉其中:对于政府来说,解决好与市场的关系是关键。政府过度干预市场造成了经济失衡,比如,近些年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风电、生物制药等行业,都是新兴的产业,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经国家规划,就变成了政府行为。这些产业各级政府把它作为一种政绩工程,很快导致过剩。仅一个光伏产业,放在全世界生产能力都是过剩的,而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没有几年时间都不行。积累了巨大存量,怎么消化、盘活是个问题。所以,要把存量调整作为改革的试点。
把酒临风:经济失衡是政府干预所导致的,所以中央政府承诺要把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1700多项再削减1/3以上。那么,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困境是什么?是实体经济不稳,出了问题。比如钢铁行业,产能削减了近十年却越削越涨,去年底钢铁行业还期盼新一届政府再搞个4万亿,开启新一波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所以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开足马力,一季度粗钢产量达19175万吨,创下季度历史新高。然而,形势却是截然相反,春天不但没来反而到了深秋。
夜雨观澜:企业习惯于政府投资刺激经济的手法,看来是凯恩斯主义害了企业,害了政府。
把酒临风:现在实体经济的困难,主要是因为投资环境不好,尤其是民营经济,若是给它们一个公平的环境,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发是很强的。真正开放市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民营经济会很有活力,自己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专栏小编: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怎么放权,怎么打破那些垄断,民营经济怎么发展?若用改革的办法,就是改革走什么路的问题。
把酒临风:上一届政府的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我觉得,温总理呼吁政治体制改革,那是因为经济改革因政治体制原因受阻了。就说打破垄断吧,从反垄断立法到今天,垄断打破了多少?国企与民企生存环境是两重天地,国进民退,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撼得动垄断吗?改革不能成个标签摆在哪儿,在眼下的中国,很多方面已到不得不改的地步。
夜雨观澜:怎么改革?我看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然已经选择了市场经济取向,却需要由政府来完成,这使得政府在经济改革中的实际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并且形成政府推动改革的路径依赖——这个问题困惑着改革的全过程,因为改革是政府设计和控制的,而政府本身又是政治改革范畴,但是权力却无限制地膨胀,所以才形成后来种种制度性的不正常现象。再有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而地方政府需要经济增长,需要投资扩张,最终酿成现在的土地财政,进而发生了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和房地产商的畸形结合,而且尾大不掉。第三个是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但政府把重点放在国企身上,垄断被强化,权力被利益集团劫取,民企虽有很大发展,但总的来说处于被限制、被压抑的状态。这三个方面都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关,所以仅从经济方面改革,改变不了上述的现状。
把酒临风:中国想搞市场经济,却不想搞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化的石油、电力,等等。现在看来有观念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利益。因为利益原因,很多人不愿意改革,谁改革谁吃亏。像金融管制最大得利者,是那些能从银行低价获得巨额贷款的人,这些人是谁大家都清楚;像公车改革,多数夭折而回潮;像消减三公经费,公职人员越来越多怎么可能消减下来?财政供养人员仅截止到2009年就已超过5700万,这个数字已经逼近英国的人口规模,并且还以每年超过100万人的速度递增。30多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七轮机构改革,试图把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精减下来,但每一次努力,都遭遇了强力反弹。
夜雨观澜:问题是中国拥有6000万公职人员,消耗的财政收入比例和绝对数额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专栏小编:改革是道难题,但是必须做的,现在已到必须破解难题的时候了,对此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
把酒临风:我认为,以前中国的改革与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政府,另一个是市场,但现在这两个都不灵光了,原因就是民主与法治不健全,而政府和市场的失灵又使经济发展更为困难。要阻止政府和市场失灵只有健全民主和法治,这也是我们改革的路径。然而,向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的转型,由于受利益集团的阻挠而非常艰难,近些年虽有制度改革但都难以取得有效突破。所以我想,现在社会要形成价值观共识,应该进行一次思想解放,不然改革进行不下去。那么接下来,要开启民智,高举宪法旗帜,发展公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利益集团的阻挠,实现制度转型。
金玉其中:我觉得对中国来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根源是我们的模式发生了问题。这种模式的表现,就是粗放的发展路线以及资产负债表的高负债率和高杠杆率。尽管大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都在高喊转型,但从依靠投资的粗放发展到依靠效率提高的集约发展转型,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并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改变发展模式,通过市场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支持高速增长,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夜雨观澜:说到模式,改革开放的这30年我们讲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其实这个体制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色彩依然很浓厚,仍然是旧思维、旧的政府管理办法,因此才积累而形成的各种矛盾并且变得越来越突出。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推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由此推进到市场社会。市场社会不是市场化的社会,而是强调要重塑市场的社会基础,强调人的权利,人性的价值。我认为,强调人的权利,人性的价值,才能摆正政府、市场和社会人的关系,从而解决经济失衡和社会失衡问题。
专栏小编:我们从“钱荒”说起,谈到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三位专家各表看法,我想会给读者来了裨益。由于版面所限,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感谢三位专家让读者分享了你们的看法,我们下期再见。C


【编辑:editor】
上一篇:改革必须见真章
下一篇:中小企业:怎一个“难”字了得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