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下一步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2015年第06期第62页  2015-05-17

如今,物流圈内做实业的虽然感觉生意愈发艰难,但是活着才是硬道理,于是便都想到了“创新”——围绕着互联网+和智能化,进行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互联网+VS需求当先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面对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等竞争高地,物流业内的人忙碌于转型升级,有的准备上市,有的征地扩产,有的打造平台创新。大家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在这样一个转型的关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能否腾飞起来?其实答案无法确定,因为“互联网+”并不是谁吃都管用的灵丹妙药,实际上“互联网+”也不是一个颠覆性的东西,只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升级。DT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数据采集的问题,而更为关键的是数据处理、挖掘与分析,包括图像处理技术等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细节。
盘点互联网+物流的平台,包括零担物流平台、公路港平台、快递平台、最后一公里平台、物流园区平台、物流运力资源平台、物流人脉商业平台……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未来平台化发展的商业价值,其实这些平台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间交错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物流的商业生态圈。
这些物流的平台化企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平台化的商业业态还尚未成型,物流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比较传统,真正实现转型还有待时日。
今天,互联网车队、互联网整合物流园区、互联网的物流交易平台、以及美国打车软件Uber开始应用到物流领域,这一切都是互联网模式融入到传统物流的商业模式,蕴含着重要的商业潜力。
在众多不同类模式平台纷纷上线的同时,我们不要光看繁花似锦的表面,更要关注其中的问题,“互联网+”的种种模式不是短期的一种躁动,也不是短期的一种追逐式的炒作,如果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不能实现长期效益,那么这种所谓的“互联网+”也不能可持续性发展,终将导致失败。
物流业需要接地气的平台,要满足这样几个要素:一是来自于制造企业的外包服务需求打造的供应链式的运作模式,二是满足专线司机配货需求解决平台的配货功能。不真正了解这些客户和群体的需要,所谓的“互联网+物流”,只能说是个华而不实的样子货。
小米作为一家手机产品企业,最高一天发货量达96万次,仓储最高存放值产品价值40亿元,所以小米也是一家物流公司,针对“互联网+”推动下的趋势,要满足物流需求,小米网物流总监王海洲提出了三个观点。
一、作为客户一方从他们对物流的需求看,物流企业中能够满足所有产品配送需求的企业会更受市场青睐,比如,大的家电,小的电子产品,同时也包括冷链和生鲜等配送需求,这种全方面的多种服务的企业可以是自身所拥有,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打造出的平台型企业。
与此同时,物流与服务更加紧密化,“送装一体化”的需求越发明显。
二、快速的配送需求仍是“互联网+”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这不仅仅是一线城市的需求,同时也是二三线城市和广大中西部地区所共同需要满足的。
三、对于物流行业需要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于行业内,同时跨界竞争也在进入。
对于互联网企业进入物流行业,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技术和理念的优势,物流企业的优势是对行业细节与问题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优势各占一半。真正实现“互联网+物流”,两者不可或缺。
因此,如何运用“互联网+”推动产业的发展,解决行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先行一步,抢占市场的契机。

 

智能化VS成本当家

做企业须盈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成本才是企业的命根子,企业不能赔本赚吆喝,搞到最后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那样也忒失败啦!
今天在“互联网+”的感召下,物流智能化火爆起来,与多年前物流园区开发的势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似曾相似东西。最初,很多物流园区的招商引资,本意是压缩物流成本,但是如果原材料供应和产品终端销售都不在当地,这种物流园区的投资与建设无疑是增加了物流成本。
这种增加物流成本的失败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引为教训。真正的物流智能化应该通过“互联网+”,使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物流成本。
一如一直在争论的我国未来的仓库要不要做到自动化,自动化的成本和“半自动化+半人工”的成本相比到底有多大的优势一样,都是本着成本的前题在思考。
3年前京东大物流规划部亚洲一号项目部总监王银学根据需求与成本的关系做出的判断——几年后国内的输送和分拣的市场会超过立体仓库的份额。
按2014年统计的数据来看,自动输送和分拣的市场已经超过了立体仓库。对此,王银学再次做出了预判,3年之后,智能存储的市场会超过自动输送和自动分拣。
这种判断是根据控制成本的曲线所得出的,“对于一些有需求的仓库,如果在自动化投资方面没有来得及做或是没有完善的,可以跨越直接进入向物流数字智能化方向发展转型。”在王银学看来,物流装备和物流技术的趋势,一定是跨越的发展。
在智能化被确认为方向的大前提下,注重客户体验与注重时效和成本一体化是被打包预算的,换句话说就是兼顾发展的原则。如果仅仅为了智能化,而降低了客户的体验,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那这个平衡将会被打破,其结果不外乎也是个赔本赚吆喝。
对于王银学关于“整个智能化的存储市场会超过输送和分拣市场”的这种预判是不是意味着京东在这3年里就有这个计划?对此,王银学说,不仅是京东,据他了解,很多企业都在做智能存储。
做企业往往更加关注自身的投入支付的成本,对于智能化物流,这样一个大成本的投入,既包含先期的基础设施投入、人力培训,同时还有持续不断的维护运营等各种成本。
不管是人力还是机器,自动化物流还是未来的智能化物流,作为物流的客户方,未来几年,智能物流的需求将是一种推动力和引导力,作为物流的从业者,应当去分辨社会物流的需求是否真的到了智能物流的时代,因此需要把握住投入的时间节点,以免整个企业和行业受到冲击时猝不及防。
本质上说,物流水平应该是社会对物流的需求,而需求决定了物流的模式。如何从需求入手,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要把握好的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要有自己的定数,不能被某些东西忽悠,也不能裹足不前。如何脚踏实地,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使“互联网+物流”成为新常态,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尽管实现这个目标很难,也可以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但我们要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物流谋“后发”
下一篇:艰难前行的铁路货运改革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