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营运,至今已历经一年有余。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打开了进一步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双维度开放的试验窗口。一年过去了,自贸区是否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它的经验与创新,是否可复制到其他地区,从而为未来的改革与开放事业开拓出一条新路呢?
制度创新取得进展
上海自贸区这一年的运转可以看到,在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创新型的制度。比如,自贸区内将实施“一线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的监管方针——“一线”是指自贸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一线放开”是指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进入自贸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自贸区最大的变化是政府职能的转换。他认为,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过程当中,上海自贸区无论是在通关的效率上面,还是在行政的效率方面,都给我们的注册企业、跨境贸易业务非常大的便利性。很多周边省市目前也在对上海自贸区这样一种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效率的做法进行复制和推广。
而自贸区和过去的开发区、保税区、地方优惠政策特殊发展区等也完全不同。孙立坚说,自贸区与它们比的不是政策优惠,而是企业的竞争实力。这一年来,我们所有的注册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今天如果在自贸区里再搞政策洼地效应,很有可能会形成更大的产能,会出现恶性竞争,导致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目前我们间接地认识到,在自贸区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集中表现为要改善我们的服务贸易,把我们国内的产能通过企业走出去带向世界的舞台。
而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也指出,自贸试验区探索建立起负面清单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创新。特别是事中事后监管,体现了我们企业管理从过去的事前行政审批模式,向事中事后的监督监管模式方向转变,这符合国际管理的惯例,也体现了现在政府实际上是要服务企业和信任企业的理念,能激发企业微观的主体活力。
对物流业意义重大
上海自贸区的进程对物流企业来讲同样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上海海关在自贸区内试点实施了“先入区、后报关”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大大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在这种监管模式下,有需求的区内试点企业可以先凭提货通知单回执,在货物到达港口、尚未办结海关手续前,就可以直接从港区提箱装货、先行运货进区入库,再在规定时限内(自运输工具进境14日内)向主管海关办理进境备案清单申报手续。目前,上海海关已确定了6家区内企业试点该模式。
捷开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耀婷表示,由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对货物的流转入库时间要求很高。“先入区、后报关”模式实行后,企业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可缩短两至三天,物流成本平均减少10%。
业内人士认为,功能多元化的自由贸易区需要多种货运业务,如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仓储、商品展示等。在多元化的货运业务需求下,物流企业必须要改变单一的、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开展各种增值服务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并且,自由贸易区的综合性功能也将会引导物流企业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而今年3月1日起实行的上海自贸区企业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作为第一批向全国推广的经验,企业注册认缴制度大大方便了新企业注册效率,激发了市场活力。而在全国推广的稀释效应下,原本想在上海自贸区里注册的部分企业,出现了向外分流。
“经过前期总结评估,目前自贸试验区已有13个改革事项在全国推广,4个改革事项在全市推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透露。包括负面清单制度、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工商登记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企业年检改年报公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跨境人民币业务等等试点,都已先后在自贸区以外推广开来。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上海自贸区内企业降低融资成本10~20%,如果这一制度复制开来,对于长期受融资难困扰的物流企业来说,无疑又增添了一大动力。
未来任重道远
社会对自贸区的期许,不只在其本身,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是新形势下我国更好应对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变化和挑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试验田”。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指出,上海自贸区并不是简单的贸易自由化和开放,它承载着中国下一轮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全面试验的重任,推进改革开放措施所涉及的复杂因素比简单的贸易自由化要多得多。如果总结近一年的经验,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构建以六个子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事中事后管理体制。它们分别是: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年检改成企业年度信息公布制度、建立政府间各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和统一监管执法体系、社会力量参与综合监管(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参与监管)的制度。徐明棋认为,这一事中事后管理体系,如果能在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并在全国推广,中央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家战略就成功了一大半。
而当前改革的关键正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是自我改革。对此,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说,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中,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社会能够管理、行业能够自律、企业能够自主的,就有序地“放”。
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莉表示,上海自贸区成立以后,上海市政府推出了第一版本的负面清单。2013版的自贸区负面清单总共190条。而今年7月公布的2014版负面清单则从190条减少到了139条,清单长度缩短了26.8%。
事实上,负面清单在内容层面制定难度并不大,但其背后与之相配套的风险防范却较难。因为今后在内容缩减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增加一些领域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配套措施。此外,还要进一步增加相关的管理服务机构。
同样对上海自贸区的未来给予厚望的还有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他表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重大的突破口,因为改革就意味着要简政放权,要壮士断腕,要挖自己的肉,上海自贸区的率先推进,实际上带动了全国各个省份积极改革,它非常类似于上一轮改革当中深圳扮演的角色。
可以预想,上海自贸区的进程将是中国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缩影,而推进简政放权的目标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要牢固确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市场经济、法制经济准则,切实打造阳光政府。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