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科技让物流行业变得更加高效,而且智能机器人渐渐取代了员工,但是其中依然有个悖论,就是企业依然对于适应时代的物流人才保持着强烈的渴求度,而且有增无减。
物流行业培育与发展不匹配
“目前,我国高素质技能型物质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供给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天津大学物流研究专家陈峰告诉《中国储运》记者,基础的物流人才其实并不缺乏,大量的快递员的工作技术性要求并不高,可以从其他行业转化过来,但是由于物流行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高校培养体系落后,导致高端的物流人才极度缺乏,严重阻碍了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网上一份流传的《2017-2022年中国物流行业商业模式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颇具参考意义,该报告详细给出了当前高校物流培育人才的不足的原因并给出建议。
该报告指出当前要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省内有条件的高校开展物流管理教育,设立物流专业硕士、博士点;加强物流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定政策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安排高校教师出国进修,聘请物流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等,提高高校物流培养的师资队伍水平;不断创新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和机制;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大力开展物流职业岗位培训,广泛提高行业职工知识业务能力。通过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互为补充,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要完善物流人才薪酬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对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其工资水平不应低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在福利待遇上要考虑给予本市高级物流人才一定的住房优惠、岗位津贴、城镇落户等优惠待遇。对那些先进设备、工艺、操作方法的创造者给予奖励并采用本人名字命名,激励物流业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社会资助、政府支持、民间捐赠等途径筹措资金,建立物流业高技能人才专项奖励资金。
“显然这些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也可以看到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育模式的痛点之处有多少。”陈峰如是说道。
企业培育成为人才提升重要补充
由于高校人才培育体系的滞后性,大学毕业生离开学校后实际上还要在企业进行二次深度学习,而且学习的深度不比学校差。
“很多学生都说大学毕业就是失业。为什么有这句话?因为高校的培育模式出问题了,大学学的东西在社会上没有用,这其实很悲哀”,上海思才培训机构合伙人孙雷对《中国储运》杂志记者如是说道。他认为企业对于人才的培育很重要,但是一般只有大企业才有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中小企业还非常缺乏。
对于物流行业的确如此,京东、苏宁、阿里都有完整的人才培训体系,甚至是企业大学,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以京东为例,京东不仅设立了诸多奖学金,人才培养基金,而且和全国各大高校展开了全面合作,全力为企业为社会培育高质量物流人才。
2019年10月15日,京东物流联合上海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等13所职业院校,发起成立“京东物流教育赋能-产学训研”联盟。联盟各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和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合作,从宏观政策研究,到体系化人才培养,再到为物流运营制定专业人才标准等各层面打造区域顶级的联盟平台。
“当前,物流行业正处在以降本增效为目的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物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是重要推动力,伴随而来的是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长三角经济带是中国电商行业和与之匹配的物流发展最成熟的区域,具有强烈的行业升级内推力,也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储运》杂志记者,京东物流在培育人才方面不遗余力,至今已经为全社会培育了数万人才,分布在物流行业的各个环节。京东物流教育赋能学院与上海13所职业院校的合作,更是将行业趋势研究、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实践做到了深度结合。
显然这只是企业培育人才方式方法的一个缩影,值得物流行业思考与学习。
对于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线上教育成为另外一个可以补充的学习方式。
SIPM是一家比利时公司,在物流人才培养教育方面有着非常资深的经验。其中国区副总裁申波告诉《中国储运》杂志记者,SIPM的课程都是线上课程,供应链和物流大概有770门课程,有不同的等级,有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适合不同的学员。更多的是通过场景演示和案例来启发学员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使学员不断主动地思考我有什么新的想法。
“所有的课程都来自英国研发中心,全球几万名的学员,也会跟欧洲的学院合作,会跟全球顶级的教授进行研讨,怎么样从实践的角度不断的变成一个对大家有帮助、有价值的内容。客户的体验很重要,有全球各种各样的语言,有客户经理,你在学习期间,所有的问题都有专人回答。还有快速启动,这个时代很快,我们不管你是100名学员还是200名学员,两周之内就能很快地启动。”申波说,现代社会是个快速迭代的社会,如何快速吸收我们需要的培育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工作中产生效益,是每一个物流人需要的,SIPM希望在这方面能够使中国的物流行业有所助益。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