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波为何沉默了三年
——专访天地汇集团董事长徐水波
本刊记者 李静宇  2020年第05期第27页  2020-04-20

  2019年11月22日晚,坐标昆明,“第十七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召开的前一夜。在处理完纷繁的事务后,天地汇集团董事长徐水波匆匆而来,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一如其工作人员所说的那样,这是近三年来徐水波第一次正式接受媒体的独家采访,也算是三年来的首次发声。

  面对本刊记者提问,徐水波更像是一人独坐在那里,在片刻沉思后的娓娓道来——这三年来天地汇的实践以及对于这个行业前景的思考,包括对于当下经济环境的种种感悟和对未来的研判与把握。几年的蛰伏与思考,展现出的是这位颇有传奇色彩人士的一腔热血和满怀的激情。

  2019年,天地汇超预期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稳定、全面的赢利目标,在2018年60亿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了100亿的规模,增速高达70%。

  “对于这个目标我们没有庆幸,因为这个目标一直潜藏于天地汇所有人的心里,一如潜心修行一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过去的三年里天地汇只做了一件事——打基础。”徐水波解释说。

  三年沉默期

  三年前,天地汇确立了三年行动目标:2017年,理顺内部管理以及经营优化;2018年,放慢速度全面做产品;2019年做好御寒的准备实现全面赢利。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天地汇抓住了两个本质:一是抓住了物流行业的本质,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理解更为深刻。“当更多同行抓住行业痛点的时候,我们理解的痛点是需求方的痛点,所以我们坚决为上游提供优质的、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徐水波说。

  二是抓住了经营的本质。创始企业在资本的助推之下,创始人乃至管理层很容易被一些盲目的目标所刺激,失去经营的理性。

  这也正是天地汇几年来没有盲目的扩张而是潜心打磨自己产品的重要抓手所在。

  天地汇用三年的时间走了一条重构成本结构的路。徐水波始终坚持相信:流转效率提升是物流行业唯一的出路,价值创造是实体经济的众望所归。

  实践证明,中国没有公路甩挂网络的时代过去了,天地汇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基于甩挂、基于“互联网+”的网络,2019年,公司实现100亿元销售收入目标,并布局全国500+条卡航甩挂线路。

  作为全国第一个整合物流园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目前天地汇园区网络已覆盖50+城市,连接31个省份。平均为上游工商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货主企业降低23%以上的物流成本,缩短司机配货时间8小时以上,车辆平均月行驶里程从1.2万公里提升至3.5万公里。徐水波说,“此举充分证明在国际上通行的甩挂运输的方式,完全适合中国的公路物流运输。”

  物流直面的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对成本超乎寻常的敏感,对于物流来讲更需要精打细算。在徐水波看来,“当整个行业处于莫名亢奋中时,不仅钱会烧得很快,同时也不会烧出结果,在亢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那些真正的细节。”

  天地汇这几年反其道而行之,当整个行业处于投资风口热度的时候,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在徐水波看来,“包括税改、道路法规的实施都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企业必须做精打细算。”这份清醒让他明白,低毛利的行业背景下企业运营更是来不得半点侥幸。

  最难的时候震撼来袭

  亦如清冷而静止的空气,2019年资本对于物流行业的热情骤降,呈现出了空前的谨慎态度,异常的安静。同样,物流行业也并没有迎来一直期盼的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在寒冷的体感之下企业更多的是自顾不暇,带着对物流行业的这种感知,本刊记者提出了疑问:“2019年是不是最困难的一年?物流企业是不是即将进入最困难的一年?”

  徐水波回答道:“这是最困难的一年,但是最最困难的一年还没有到来!”物流行业历经七八年的创新与实践红火时光,即将进入极寒的严冬。

  “这一年来,物流企业倒下的数量都是前无所有的,以上海地区的物流园区为例,2019年死掉的物流企业超过20%,同样,这一年里我们的头部企业也出现了问题。”徐水波说。

  中国的实体经济处于一个相对艰难的状态,同样,物流行业10多年来的运价在持续下降,企业的成本却在快速增加。“具体的表现是作为上游客户的‘东家’不肯付钱,或者是不再付那么多的钱。然而,由于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增高,物流企业要通过优化各个环节来满足这些需求,这无疑导致成本的增加。”徐水波说。

  在徐水波看来,转型过程才是整个行业最痛苦的时期。“2021~2023年将是物流行业最艰难的时期,制造业新的诉求对原有的供应链体系造成挤压。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

  2019年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11月18日,中国成立210亿美元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将对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力装备等三个领域的企业进行投资。

  由此可见,国家在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加速“中国梦”,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快步到来。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对物流行业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发生了改变,这要求在物流布局上需要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思考——我们的方式能否适应未来高端制造业、消费与供应链的配套?我们多元化的市场配套需求如何倒逼供应链需求?

  具体来说,这些趋势对于中国物流行业的内生性要求包括:国家物流布局在战略性和前瞻性上亟待加强;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化要有预见性;对多元化市场需求倒逼物流供应链创新升级;系统性、均衡性和协同性要求;物流的准时、协同、稳定、高效、优质、安全、低成本等诉求。“但是目前物流行业整体上与此还很不匹配。”徐水波说。

  今天,是否我们能静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物流模式才是能够满足这个市场所需要,并能够在寒冬中存活下来。这种醒悟无疑是必要的,在面对生存压力以及创新的尝试道路上这将让身处其中的企业无比理性。

  行业重构能否实现

  从2012年到2019年,物流行业用了7年多的时间进行变革,但实际未能突破原有模式,近2000亿元资本的注入并未使得公路货运领域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头部企业未能形成。

  整合的前奏曲虽然已经奏响,但新的“解”又在哪里呢?

  徐水波认为,目前企业间的竞争都是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对于行业的未来,不进行重构是没有机会的,修修补补解决不了问题。在他看来,如果不对行业进行重构,任何行业的转型都是白搭,只有同时拥有“深度的行业经验”和“互联网基因”两个关键要素深度下沉的企业才能完成行业重构的使命。徐水波指出,“现阶段更应该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业态跨界融合,生态资源融合乃至社会资源的融合。”

  一直以来,物流都是个“苦”行当,没有轻轻松松的钱可以赚,虽然资本的介入曾让这个行当光鲜亮丽过,但是资本只是必要条件的助推器,并不是决定性力量,资本引入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施战略,而不是绑架战略。

  基于行业重构的创新实践将是物流供应链创新实践的主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清楚行业的方向,求解的决心要坚定。“在觉醒的基础上,行业的新解还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徐水波说。

  据预测,未来两个方向有可能取得突破:一是“物流集群+共享平台+特色服务产品+技术创新+大数据”;二是“共仓+整运+统配”,包括其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技术创新”+“流转效率提升”,这是公路物流行业创新实践的“双齿轮”;二是组织赋能个人的能力和文化建设。

  徐水波强调说:“没有技术创新的行业不可能成功,没有流转效率优化的优势也不可能满足低成本的要求。换句话说,成功需要‘正确的战略+必要的资本+适合的组织和文化+坚决的执行’。”在徐水波看来,这个公式可以视为企业自我诊断的工具。

  物流是个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但是企业间的这些纷争只是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同理,只靠经济利益抱在一起的利益,是经不起试错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的。”三年的实践与思考让徐水波禅意了许多。C


【编辑:editor】
上一篇:变革时代,打造大宗商品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
下一篇:大宗商品产业如何拥抱区块链?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