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背后的现实考量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2015年第03期第50页  2015-02-10

“一带一路”化解战略难题
2014年12月15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其中,“一带一路”作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沿线有44亿人口、26个国家地区、2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据了解,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近60个国家表态支持,同时也获得东盟、欧盟、阿盟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另外,中国已与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等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
从陆上丝绸之路的方向看,国内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省区主要包括西北5省(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西南4省市(广西、云南、重庆、云南、四川)以及东部5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14个省市,可见,陆上丝绸之路将有力推动中国西部和中亚基础设施建设。而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看,东盟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合作区域。过去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1059亿美元增至4436亿美元,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海上丝绸之路将强化中国西南与东盟的互通互联。
而且“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背后有着对中国几大战略问题的思考。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剩产能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渠道较为单一,“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对于资源获取的多样化十分重要;从国家安全角度说,我国的资源进入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之下,在战时极为脆弱,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

 

背后问题不容忽视
在“一带一路”重大意义的背后,我们也不应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一些沿线省区在推进过程中就出现了同质化竞争、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落实平台以及对国家战略构想理解不深不透等负面倾向。
如西安市社科院某研究人士就曾透露,丝路沿线省市的自我定位有重复之处,仅经济带的起点就有重庆、陕西、河南等多个省市争抢。重庆呼吁国务院将其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口号,河南认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放在郑州最合适。对此,甘肃农业大学一位教授表示,“经济带沿途国家能源资源虽丰富,但我们面对同一个境外市场,产业布局重叠的话,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有研究人士也指出,沿线省区部分项目的同质化竞争已造成资源浪费。丝路沿线现有渝新欧、郑新欧等8条国际货运班列同线竞争,近期安徽也加入竞争,“但班列普遍存在问题,如出境时满载,但返回时严重缺乏货源。有些班列互挖货源墙脚、恶性竞争;有些要政府出价补贴才能维持发展。”
据了解,2013年9月初,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后,陕甘宁及新疆等竞相召开与建设主题相关的论坛和会议,纷纷邀请丝路沿线国家当地政商学界参会参团。陕西、新疆和甘肃都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举办丝绸之路博览会的建议,陕西2013年还提前举办了冠名丝绸之路的国际博览会。甘肃省贸促会副会长吴丽霞表示,“这种频繁出击表明了地方政府反应迅速,但也易给中亚国家造成不良感觉,认为国内之间竞争混乱无序,影响国家形象。”
而且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至今,沿线省区地方政府曾举办多场面向欧亚地区政商学界对话交流的论坛和会议,组团去中亚和中东等地区经贸考察和洽谈。但在宁夏某政府官员看来,“这些平台在推动经济带建设中作用甚微。”他说,论坛在形式和内容上重复,影响力和实际效果不显著。很多议题在会后很难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目前,在以经济带建设为主题的,由政府主导的博览会或论坛上,我国和中亚、中东等地区的签约项目能实实在在落地的寥寥无几。”
吴丽霞认为,“政府部门组团去中亚等国家考察,随团会带着国企,但真正有需求的民企很少能有机会随团考察国际市场行情。市场经济需要民企作为主体大力参与,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通,民企难以融入。”政府主导虽能发挥和调动各种资源,但最大弊端是在缺失市场主体的情况下,收效容易“雷声大、雨点小”。

 

全面认识,把握原则
针对这些问题,有专家认为,对“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全面认识,建设中宜把握三个原则。第一,经济带不是我国的“独角戏”,需与沿线国家充分交流合作。这就需提倡新的义利观,多予少取。就目前形势,我国不宜将经济带目标定得过高,避免在范围上过大,宜循序渐进。同时,也要照顾好周边国家各方利益,形成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利益相关方。
第二,经济带的实现非一日之功,从中央到地方首先宜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制定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沿线各地不宜贸然着手。“沿线地区首先要搞清楚,西北省区为什么经济发展落后?如果不研究清楚这些问题,而是匆忙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其结果只能是再次失望。”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说。
第三,经济带不仅仅是和中亚国家做“生意”,应更多加强人文交流。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认为,一些中亚国家相关人士将我国经济增长视为威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走出去的同时文化没有跟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启示是,人文交流与商贸交流并进。在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时,我国不能被看成是为中亚资源而来“做生意”,应更多加强人文交流,关心民生项目,为各领域合作提供民意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认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在深入研究各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明确定位与分工,制定出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和行动计划,避免建设的无序混乱。
一位西部研究人士表示,规划要弄清各地的长处与短处,如西部有人文优势,中东部有经济优势,要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丝路带的建设不是片面的国内项目建设,既要有西北省份参与,还需要中东部省份及中亚西亚和欧盟国家参与。如果后续战略因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就难以支撑这个战略的实现。政府机构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容易出现过分忽视经济交往中的成本效益因素,这需要从开始就明确区分经济性与亲善性经济交往的界限,避免后续出现习惯性误会与潜伏矛盾,避免把经济带局限于政府单方面主体片面的友好亲善行为。
更应引起重视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规模大小各异,政治体制千差万别,要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地区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经济带并非易事。只在政府层面进行政策沟通和协调是不够的,因此切不可忽视当地民意。在政策尚未沟通好,民意基础还很薄弱的地区,尤其是能源与基建项目切不可“大跃进”式地一哄而上,要充分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避免重蹈以往的覆辙。C


【编辑:editor】
上一篇:把握三大战略新常态的转型
下一篇:“丝路计划”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