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东洋
王之泰  2020年第01期第37页  2019-12-19

  “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熟知的历史故事,但是他下西洋之前下东洋,就没有广为人知了。

  郑和多次东渡去日本也和下西洋一样,都是担负着国家使命。让东邻日本俯首称臣、听命于“天朝”。

  很长时间我国大陆东部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的内地相比,东富西穷几乎己成定势,但是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虽然富足但却很不太平,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究其原因,那是海盗海匪在这一带猖獗为乱所致,古时的国人认为这些海上的来犯者主要是东邻日本人,比起海这边人高马大的山东大汉来讲,来犯者身材小,所以古人称之为“倭寇”。

  “倭寇”为害是长期存在于我国东部的大问题,元朝之后愈演愈烈,元朝末年起,侵扰地区有所扩大,我国东部沿海山东、浙江、江苏等地便不断受到了“倭寇”袭扰,时间很长。而到了明朝,“倭寇”的这种行为更加猖獗、为害益重,强抢、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这不仅影响了沿海老百姓的安全,而且还影响到官户和朝廷。其时,东部临海以及其北部苏州府和松江府一带是这些海盗海匪为乱的主要地区,连续发生了“倭寇”侵犯事件。从海上水路过来的对我国朝廷的贡奉,由于都是珍贵之物自然更成了抢夺的对象物,这就直接威胁到各国来华的贡船以及国人海上西行的安全。陆路由于高山沙漠的阻隔,车行困难、载货之重车、大车更是如此,由水路的海上下西洋便成了最好的选择。海盗海匪抢劫作恶看重的是财、货,贡品自然成了“肥肉”,所以这些国际的贡奉、四海八方来贡,对海盗海匪有巨大的吸引力。接受朝贡那是中央帝国所享之“天命”,是封建王朝莫大的荣耀,怎能容得有半点闪失,明成祖对此极为恼火,朝廷于是采取措施,郑和便是奉皇命到日本与日皇商议剿捕倭寇之事。

  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因而更受朝廷看重,得到加官封赏、尽享荣华,然而毕竟这是初次之行、时间有限,又都是此生很不熟悉的事情与从没有去过的地方,当然属于走马观花因而难获深知,再加上郑和年轻气盛、求知好学,所以便有意再一次下西洋,但从当时形势来看,这颇有难度,原因是东部方向不太平,这就成了对他再次下西洋的威胁,必须先解决东部倭寇这个后顾之忧,才可以大举再下西洋进行更大的开拓。朝廷决定立即派人去日本进行交涉,还是看中了有涉外经验的郑和,下东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但此次郑和下东洋与之前下西洋有非常大的不同:是“武”与“文”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把中华文化的展示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表现的是“文”;郑和下东洋展示的则是“武”,把中华帝国武装力量展示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文”这种文化的展示取得的成就是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化,依托人员及商贸往来同时带去华夏的文化,这就使中国的千年文化:语言、图书、吟唱、戏曲、食物、衣装各种领域全面并且比以前更大规模地传递到西方。郑和下西洋尤其对于中国的丝绸及纺织织品、陶瓷制品等进行重点炫耀,当时世界上特有的华夏产品就这样进入西方从而响誉世界。

  “武”是依托武装力量。郑和下东洋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战争,并不是去向日本动武宣战,而是进行武装力量的展示,是“示威”。郑和下东洋告知日本及多年危害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匪:中国武装力量的雄厚!所以,下东洋展示的规模浩大、震憾力很强,郑和下东洋率有十万水师,在海上浩浩荡荡到达日本,这样的武装规模,既便是在大规模战时期也不算小了,为什么在和平时期要安排如此大规模的海上远航呢?那是为了显示“天朝”的强大和威严!是和一个潜在的敌国进行政治交涉所打出的筹码。

  郑和下东洋“武”的示威再加上“文”的方面进行政治交涉,向日本的室町幕府传送了中国明成祖旨意,要求其自行剿除为害的海寇,并以日本国法加以惩处,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明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条约,以合法途径进行贸易,这便畅通了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所以,与下西洋一样,郑和下东洋也是中国古代涉外的一件大事,应当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物流发展新动向
下一篇:企业家也是弱者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