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北京的桥
文/王之泰  2019年第04期第33页  2019-03-18
   喜闻港珠澳大桥开通,感到十分振奋,身居北京的我因而浮想联翩,自然想到了北京的桥。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跨过的桥实在太多、数不胜数,已成常态,因而少有观察与探究,所以难成记忆,港珠澳大桥唤起了我对桥的记忆,故此对一些印象较深的北京桥谈谈自己的看法。
  童年时期生活在南方,亲身感受到那个地区一个重要特点是水多桥多,大道、小路皆有桥,经常是一条路需要跨过多座桥。我所在城市什么样的桥都有,从可以承载大车、重车通过的跨江、连岛的大桥到轻易就可拆掉移走的独木小桥,从赫赫有名的大桥到没有人叫得上名子的小桥都有。那个时候过桥是一件危险之事,从桥上落入水中也是常有之事,当然那不是发生在江河的大桥之上,而是那些可以淌水而过的沟渠小桥上。那时家长常叮嘱小孩, “玩的时候小心别掉下桥去”,就是指的这种小桥。
  从南方水乡地区到了北京,当时称之为北平。那时城中还有内外之别,细分为内城、外城、南城、北城。城圈范围内有水,从沟、河引入,解决了生活与景观用水问题。北京城内有水便有河,有河便有桥,但那不是我在南方看到的小溪流水,桥也不再是南方那种几步便可踏过的小桥。所以,看到童年时从未见到的桥,觉得非常新奇和兴奋,源于此也对桥的认识有了几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桥的概念。城外郊区也许还会有年幼时期熟悉的小溪、小桥,但是进入到城中,北京这个从未见过的大城市,一下子映入眼中的不再是马致远诗文之中“小桥、流水、人家”那样意境中的小桥,而是皇城之内道路上的石桥、皇城园林之中的木桥、石桥,还有皇城城墙城门之外的护城河上的大桥,其中有许多是石道、石栏,石栏上还有雕花刻凤;桥下河中水的概念也大变,也不见生龙活虎般的清水、流水,而多是端庄不动的静水、碧水,当然,水也不是毫无动静,而是呈现“死水微澜”那种状态。
  第二个变化是桥的作用。童年时期在南方看到及相伴的都是有实用价值的桥,桥的作用单调简单,上面是通往两岸之路,走人与行车,下面是一条河流水,泛舟行船甚是便利。然而,北京城中的桥,真是令人惊叹,那是因为“美”,桥有非常强的观赏价值,是一道幼时从未见到过的风景线。或许这些桥当初完全是为实用而建,但是后来作用大变,虽然仍然可以实用,可是主要的存在价值是供人游览观赏了。
  第三个变化是桥的规模。年幼时我未见过大城市,以为只有在这种沟渠纵横的地方才会有桥,而且是小桥,看到北京的桥个个都是规模宏大的大桥,让我惊叹不已。市中以及环绕城墙的护城河城门之外的护城河桥,桥身庞大来来往往车水马龙那一番景象,小时候只有在过年时候才能在个别繁华地区见到,与我年幼时期熟悉的小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第四个是桥的形象。桥的形象不但变了,而且是大变、巨变。我看到了各种造型的桥——无孔、单孔、双孔、多孔、平直、曲折、弯曲、驼背……没有一点儿我儿时南方桥梁简单实用的影子。在北京,桥已经成为一道美景,令人把它当成了一道风景线,每每路过时不由得停车驻足观赏。“桥”具有了双重价值:原始功能价值和非常强的文化品味。
  第五个是桥的结构与材料。幼时看到的南方村镇主要是搭木、排竹成桥,也偶见石条搭在两岸所成的桥,那是我们孩童们的最爱。我们不懂观赏,只是兴奋地在石桥上面嬉闹蹦跳。因为在搭木、排竹所成的桥面上,是不敢嬉闹蹦跳的,偶尔蹦跳就会受到家长的责骂。其实,即使无人训斥,我们也没有这个胆子在上面嬉闹蹦跳,太危险了。到了北京,已难见木桥的影子,映入眼帘的大多是石桥,而且也不是由石条跨搭,那是一道石结构的石雕美景。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物流政策当如是
下一篇:透明有那么难吗?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