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两位经济学家——张维迎与林毅夫打开了嘴仗,就政府是否应该采取产业政策问题争论不休。
张维迎认为,产业政策不过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政府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阻碍着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举例来说,2009年推行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使得这个新兴产业很快陷入危机。
林毅夫认为,没有产业政策国家必然不成功。产业政策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既要有企业家的个人努力,也需要有政府帮助企业家解决企业家自身所难于克服的外部性和相应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
其实,要不要产业政策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个产业政策是不是个好政策。正如法学界有句话“恶法非法”那样,不具有良善性的法律缺乏成为法律的资格,不是真正的法律。那么,对特定产业出台的产业政策,就是政府行为的市场干预,这种干预有可能弊大于利或者利大于弊。以房地产为例,政府为去库存出台新政策,不成想事与愿违,三四线城市库存没去多少,一二线城市却现抢购风,房价如烈火烹油大幅度上涨。为搭上抢购末班车奇葩事情层出不穷——上海离婚买房者挤爆民政局,上午离婚下午便去买房;徐汇区民政局因离婚登记人数太多,超出业务接待能力,只得采取临时“熔断”措施,每天限号60个;南京离婚扎堆,白发老人、孕妇也来离婚,一天离婚340对,是去年同期3倍。不过,离婚登记室里大家都是喜洋洋的,谈论最多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跟你离婚买房子”。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很严重的泡沫。1990年,日本房地产总值相当于本国GDP的200%;2006年,美国房地产总值相当于本国GDP的170%;今天中国的房地产总值相当于本国GDP的250%,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房地产总值,已经相当于美国整个国家房地产总值的七成。前几年巴菲特就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在赌博,而且赌得很大,有一群人在大面积地豪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告诫中国勿走美老路,不要重蹈美国覆辙,靠房地产驱动经济增长。
由此看来,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弊大于利,尽管有抑制房价和刺激市场去库存的本意,但奈何不了社会和市场因素,将房地产泡沫越整越大。
对于物流业来说,近几年来物流产业政策密集出台,让物流人感觉甚是温暖。国家把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业当然颇受重视,尤其在经济下行的当下,政府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时,“互联网+物流”备受追捧。这两年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多次发文件推进“互联网+物流”行动,部署发展现代物流业,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政府的产业政策。譬如,《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设定了主要目标,提出了五个方面21项具体措施,明确了负责部门和时间表,制定了保障措施。
判定产业政策是不是个好政策只有在实施中才能看出来,如果是个好政策,那么关键要落实到位。2009年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给物流业描绘出了一幅美好图景,然而在接下来的实施中却不尽如人意。近日出台的《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中提出“降低物流企业运输收费水平。抓紧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调整完善收费公路政策,科学合理确定车辆通行费标准”,又给物流业绘出了一幅美好图景,真不知这只靴子能否落地听见响声。
降低物流企业运输收费水平一直是企业的呼声,可是,尽管这个呼声很强烈,却终究奈何不了高速公路上的乱收费。在今天中国高速公路迎来收费到期高峰之际,多个地方政府和经营者们开始绞尽脑汁延长收费年限。山东、河北、江苏、新疆等多地已经延长了高速公路收费年限。原京石高速公路河北段因收费年限到期停止收费。但仅免费通行40天后,在原京石高速的路基上改建为“新京石高速”,重新获得22年的收费权。
当前我国物流业正面临产业升级的挑战,迫切需要产业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以克服“市场失灵”问题,化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面对诸如高速公路的收费年限被任意拉长等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物流产业政策要看效果,而各级政府落实到位才是关键。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