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水的物流历史观念变迁
文/王之泰  2016年第04期第37页  2016-03-18

说到水的物流,不由想起中国古代两位名家:一位是夏商时期的大禹,另一位是元朝的郭守敬。他们都和水的物流密切相关但又有大的区别,简单来讲就是:大禹偏重于水本身的物流,治理水之害;郭守敬偏重于依托水的物流,发挥水之利。
大禹是中国古代与尧、舜齐名的圣人帝王,新婚之后离开妻子十三年在外面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劈开了九座山,疏通了九条河,铸造九个大鼎。打通了水的物流通道,把水导入大海。以治水的成果发展了经济,维系了社会并且保障了民生,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获得了王权。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因为王权是统一的基础力量,以这个历史功绩进一步完成了华夏统一的大业。
元朝的郭守敬为官期间建立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台,对历法等天文和技术科学方面发挥了卓越的才能,现在观察到,这些供献在当时具有世界领先的水平,有些成就在当代也具有世界水平。郭守敬还对治水、水监、水利、水运等方面工程有很大的贡献,他提出、规划、设计并主持完成了自元大都(现北京城)到通州的运河工程。这应该是他在物流领域对物流的重大贡献。
几年前,笔者在对《新编现代物流学》一书做一次大修订的时候,曾经想把这本书更“中国化”一些,打算用专门篇幅将我国的“物流史”做一些表述,其中包括与水相关的物流史,但是难度太大,以我的水平和能力很难实现这个想法,所以只好放弃。然而,在筹备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接触到一些相关材料:在大运河边漫步,也到了都江堰的大禹庙和位于北京的郭守敬纪念馆,大禹和郭守敬的名字就这样进入到我的视野。
大禹这个名字中国人非常熟悉,而郭守敬却很少为人所知。两个人的工作都和“水”有关,笔者把它们联系到一起的想法是:大禹所在的氏族社会时期,已经有农、牧,但尚不成“业”,物流方面,还不可能打造最简单的物流平台,所依赖的是大自然,物流所依托的平台支持,陆地上的“路”起码要有人的贡献,“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陆地上的道路,是需要开拓、建设、运行才能形成,这当然需要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成为有效的道路网络。按照逻辑推理,那个时期,“水道”可以自然形成,‘洪荒时代’过后的那个时期,这方面的资源太多了,其中必定会有一些适合于物流。所以,从物流的角度来看问题,水上的物流可以依托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条件适合的水面。或许,依托于水的物流也许开始得早一些,当然,这指的是原始资源,陆上的、水上的“道路”都一样需要开拓建设才能够为人类所用,只是两者有多方面不同而已。
大禹之所以受到中国人几千年的歌颂,源于他的历史功绩:大禹父辈面对那时候被称之为“洪水猛兽”的遍地大水,采取的具体办法有哪些?没有直接的历史记载,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用堙、填之法,从而导致失败,失败后为舜所杀。堙、填之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阻挡及填埋,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鲧之子禹继承父业:和水打交道,但他是治水,大禹治水历史和民间传说对于如何治水是说法多多,让人类信服的是,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改用疏导之法,具体而言就是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终于取得了成功。
对于鲧和大禹两代人的这两种做法,我这一代的后人,因为研究物流,所以总是喜欢从物流角度去评述他们的作为。从物流角度,鲧的办法是让水停滞下来阻断物流活性;而大禹的办法,是让水按照人的希望运动起来,流进大海,保持了水的物流活性。
然而,大禹与郭守敬进行比较,郭守敬的贡献是,利用水的物流活性和作为物流平台的支持能力,把水的物流能力发挥出来:千帆竞驶、南粮北调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的写照。“静”、“动”、“用”,可以表述这三个时代水的物流观念,“静”、“动”、“用”也反映了这三个时代与水的物流相关历史观念的变迁。
历史是发展的,水资源的短缺现在已经开始成为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已有了极为深刻的感受,“把水留住”成为新的选择,与水的物流相关历史观念,已经呈现出这样明显的趋势:“静”→“动”→“用”→“留”。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物流创新的榜样
下一篇:民营企业需要的是“全面”减税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