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一周年给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丁俊发  2014年第11期第38页  2014-10-20

2013年9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上海)自贸区,9月29日正式挂牌营运。一年来,自贸区聚焦投资管理、贸易管理、金融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四大改革领域,已取得巨大的成功,应很好加以总结。
自贸区作为国内外贸政策平台,大大促进了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今年1~8月,自贸区实现进出口货值5004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8.6个百分点,高于上海市平均4.6个百分点。但自贸区的服务贸易相对滞后,中国物流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开通后,大量的垮境电商物流,主要依托外资企业。海外仓的物流配送服务的中国企业十分簿弱。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垮境电商已突破5000亿美元,2015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自贸区必须加快垮境电商物流的发展。
自贸区的工商登记制度,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做到了“法无禁止则自由”。怡亚通、“三通一达”等一批物流企业,进驻自贸区,又登记注册一批新的物流企业,他们可以放手自由发展,获取“制度红利”。自贸区的环境,特别是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使物流企业倒逼机制改革,这有利于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特别是加快了国际化进程,也培养了一批物流人才。但是物流企业如何“借势升级”,并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大家比较关注数量的扩张,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品牌成熟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还十分欠缺。
自贸区实际上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平台,一切按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来运作,建设完整的“微笑曲线”。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制造业的集聚,进出口贸易的集聚,必然带来各种要素市场的集聚,也推动了物流业的集聚。一年来,自贸区已出台与实施51条金融改革措施,入驻与金融相关企业2046家,使资金流十分畅通。一年来,自贸区已集聚30个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364万条,初步实现了企业信息、银行信息、工商信息、海关信息的联通。但如何更好地处理自贸区区内与区外的关系,科学协调“五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的一体化,构建产品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纵向与横向连接的物理流程更科学,大力推进绿色供应链等,与发达国家的自贸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自贸区的“生产+贸易+金融+物流”的模式,特别是各种服务创新与制度创新,包括54项开放措施、23项海关监管创新条例、供应链金融服务、人民币跨境双向资金池等等,为物流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但从总体上讲,自贸区的“亲商、营商”环境还不足。跨国公司把总部落户上海自贸区,有一系列个性化要求,须做出总体分析,实施差异化服务,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公司落户。特别是国内外领军的物流企业,逐步增强上海自贸区的国际话语权。
对今后自贸区的发展,我提三点建议:
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常态化,要充分估计到进出口贸易与垮境投资新的挑战。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老大,这是一个里程碑,但随之而来的,我国吸引外资的许多优势在弱化,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上海自贸区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与“切实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着力点,努力创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的指示精神,在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供应链集成、核心技术及服务贸易上下功夫,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样板。
二、建议把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推广到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形成南、北、中三足鼎立的格局。
三、高度重视“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LPl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国内物流水平与参与全球供应链能力的国际性指数,由世界银行每二年发布一次,2012年参与的有155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参与的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由6个指数构成,每个指数最高分为5分。2012年排名第一为新加坡,中国排26位。2014年排名第一为德国,中国排28位。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积效指数”位于全球第二梯队,即总分为3分以上的51个国家与地区中间,高于其它金砖国家。建议自贸区对照“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的六大指标,找差距,提措施,使上海自贸区有一个更快地发展,与世界更好地接轨。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物流企业的重要责任
下一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畅想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