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高考,自然对教育界多了几分关注。前些日子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读书能够改变农村娃命运,然而这条路现在越来越难走。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于是人民日报呼吁: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虽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多走一小步,就能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
教育是国家之本,所以人们不时在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年来,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确实在逐年加大,然而即使这样仍没有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教育资源反而越来越集中,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那些超级小学、超级中学,哪一个不是拿钱烧得花团锦簇、待遇优厚?所以,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那里也就不足为奇喽。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来已久,改变这种状况尚需时日,因此俺以为,现在需补齐的不仅仅是教育,更是社会公平、公正意识,这样才能促使教育公平尽快的实现。
且举一例。去年多地出台异地高考政策遭到不少城市学生家长的反对,认为是挤占了城市学生的名额。从这些家长的心态来看,绝不允许外地考生享受与他们的孩子一样的权益,至于这样做对外地考生是否公平,恐怕他们根本就没想这个问题,也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本来都是共和国的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城乡差距已然造成了不公平,再让农村的学生来承受这些不公平,那社会还有公正可言吗?
由此俺想到物流业内一些事,企业本来都是在共和国蓝天下,理所应当地享有同样的权利,可是因为政策原因,却让有的企业享受阳光雨露,有的企业忍饥挨饿。比如,这些年来搞的减税试点企业一批又一批,但那终究是给少数企业送温暖,有关部门可曾想过,对于非试点企业来说这就是不公平。纳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减税是政府的治国方略,政府考虑实施新政把握不大,找来一些幸福的“小白鼠”做实验,从而形成了对同行业中的企业厚此薄彼。不过也有例外,现行的“营改增”说是给物流业减税,可仍有运输企业税负不减反增。原因就是这个方案考虑不周,有的试点企业没有增值税发票不能进行抵扣,于是造成税负不减反增。
再说说另外一件事。我国民营企业为数众多,只有破除垄断,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富民之路。为此,国务院从2005年到2010年先后出台了两个“36条”文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文件开宗明义地讲,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掐指而算,时间已过八年,期间两届政府已完成使命今年又换了届,而两个“36条”折腾了几年就是落实不到位,垄断非但没打破,反而有增强之势,民间投资政策难以落实,民营企业始终无法穿越垄断的“玻璃门”。
俺以为,市场经济就是一个讲规则的经济,讲法治的经济,而规则与法治体现出来的就是公平和公正。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放弃了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尤其在加入WTO后讲起了规则,然而体制上的弊端却使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处在劣势,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强势垄断着资源,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不仅在主业领域急剧扩张,而且在非主业领域攻城略地,与民争利。
若说两个“36条”是破除垄断的文件,那么政府所担当的责任让非公有经济充满了期待。于是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非公36条”分工至各个部委。然而,一些政府部门对中央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政策的认识不够,甚至有抵触情绪,在落实“新非公36条”时行动消极,宁愿积极主动支持国有投资,而有意无意地限制民间投资。
究其原因,俺看与其说是体制上的原因,莫若说是社会的公平、公正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才导致不公平之事频出。俺想,普通民众若是缺少公平、公正意识,可能会使世风日下,倘若有些政府官员缺少公平、公正的意识,那将为害匪浅。
在中国,历来是先得把思想捋顺了才能把事办好。记得1978年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才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之后,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又争论不休,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解开了这个死扣,我国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今天,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期,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或许会倒退。因此,俺以为,当下须先医治好思想上的疑难杂症,尤其要补齐社会公平、公正意识,这样社会才能向文明进步,经济才能向健康发展。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