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两个宏大的工程奇迹,一个是长城,一个是大运河。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纵行南北;一个是阻断南北的一道长长的屏障,一个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长城和大运河也经常被描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笔者多次去过长城和大运河,在困难时期还参加过大运河的劳动,感慨颇多。出于个人的爱好与专业的本能,就这两个工程奇迹相比较,更青睐于大运河。我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长城隔断物流,而大运河承载物流;长城是保守、停滞的象征而大运河是发展、生命的象征。
所以笔者对于大运河有更多的感慨和更多的思考,归结起来就是:大运河的价值远高于长城。这不但是对于它几千年价值的判断,也是对它在今天作用的判断。长城和大运河都是世界的文化遗产,都是中国乃至是世界的奇迹,然而长城只是历史的一个奇迹,而大运河从历史到现在都是一个奇迹。至今在偌大的地球上,大运河仍然是人工水道中最长的一条河流。
请看:虽然历史上曾经的隋唐大运河要比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更长,现在的京杭大运河也难以和他鼎盛时期的长度相比,但是现在的长度仍然有1794公里,通航里程可以达到1442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是世界第一的概念!拿世界另外两条非常有名的运河相比,大运河的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巴拿马运河的33倍……再有,大运河的历史已经有2500多年,其它运河谁能与之相比呢?
大运河的航运功能对于中华民族太重要了!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经济价值自不用说,促进中国内地广大地区文化交流和政治统一方面的更是功勋卓著。作者更关注大运河的物流价值,两千多年,大运河一直是沟通中国南北经济的一条物流大通道,这条大通道对于北方地区更为珍贵。这是因为,大运河北段广大地区缺乏水运资源,而大运河南段的广大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色,从古至今并不缺乏水运资源,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水路物流一直很通畅,从历史到今天都是如此。所以,历史上大运河对北方地区更具文化、科学、政治、经济价值,尤其是对于北方地区的水运物流功勋卓著,真是北方地区的珍贵的水运通道,一道稀有的风景线。
今天,特别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大运河的“今不如昔”。千年前就已经“风帆蔽日”、南北贯通的大运河,现在已经不能实现南北贯通了,包括京、津在内,有几段重要的河道已经不能通航。问题不完全是出在今天,清朝着力开发南北陆上交通,后期又开始利用沿海海运,改漕运为海运,从那时候大运河已经不再是国家沟通南方与北方地区最重要的运输大通道了。上个世纪,大运河有几段逐渐断航,虽然个别河段还有很强的通航能力,但毕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南北贯通的大运河了!我很赞同网上的一个评价:“大运河的传统功能正在逐步衰退,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忽视了大运河的发展问题,应当说这是一个失误。
明年,“中国大运河”将向联合国提交申遗报告,虽然以“中国大运河”的名义,但是并不是完整的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包括几十项和大运河有关的遗产点项目、几十段河段主线以及运河故道。有很多人把大运河的希望寄托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上,实际上,很多地区工作也是如此,关注点并不在大运河的通航之上,而只在于申遗。申遗非常重要,但是,全面保护和恢复大运河更为重要,要让大运河全面恢复和重获活力。大运河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条解决运输问题的“河流”,这条河流诞生时候的生命在于运输,几千年之后,当我们又遭遇到严重的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高昂的交通运输成本等问题的时候,这条河又可以它的优势来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恢复和发展这条河的生命活力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但是,当我们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批评性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改造京杭运河的计划,但是并没有把运输放在主要功能位置”。那末摆在主要位置的工作是什么呢?现在看起来,除了申遗,应当就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项工程是中国国计民生的大事,已确定利用大运河为输水路线,把充沛的长江水输送到缺水的华北地区,这是事关我国发展的一件战略性质的大事。水能够载舟,如是,当然同时也创造了大运河水上运输的条件,是恢复大运河生命的一个重要契机,我们应当抓住这个契机而不是单打一的只解决调水的问题。试想,有朝一日我们看到天津北京地区不仅有繁忙的路网交通,而且也建立了水上通道,水上的船舶往来不息,那是什么样的美好景象!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