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大家看一本书,叫《大数据》,是中国人写的,他的名字叫涂子沛,书的封面写有三行字,一行写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另一行写着“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第三行写着“叫醒中国,超越中国模式——大数据将是下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石油和金矿”。
在2012年7月《大数据》出版以前,英国经济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出版了《大数据时代》,该书畅销全球。
最早提出“大数据”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该公司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与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其实,“大数据”早已存在,但由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凸现出来。
由于大数据的巨大影响力,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能力,对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精确、快速反应能力与行动能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联合国2012年发布了大数据政务白皮书,美国投入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认定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是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对于企业来说,海量电子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IBM认为“数据将成为一个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
涂子沛写的《大数据》,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特别是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所进行的以大数据为核心进行的一系列创新,给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一系列挑战与变革。对照中国的现实,差距在哪里,要补什么,路该如何选择。读了给人以无比巨大的压力,又给人以无比巨大的动力。涂子沛引用了胡适与董仁宇两位名人的话,胡适讲,中国人习惯于做“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不求精确,董仁宇认为,中国不懂得用数字来管理国家。从总体讲,这一观点我非常同意,但其实中国的文明史也是一个精确的数据史,但拥有数据不一定会用数据,不一定成为财富。我们常讲,中国人不认识中国,就是缺“大数据”这一软实力。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常常是数据不是真实的,数据的采集不是全面的,数据的分析不是科学的,数据的预测是有水分的,决策很大程度是拍脑袋的,所以不能不出问题。毛泽东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要讲,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干部要学会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以数据服人。
我在2013年5月《商业价值》刊登的一篇文章,讲到林彪的一个故事,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又挥师北上,与从沈阳出来增援的廖耀湘兵团20余万人迎头撞上,混战在一起,战局瞬息万变。一天深夜,值班参谋正读着一份遭遇战的战报,林彪听着听着,突然叫“停”。他问周围的人:“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周围的人满脸都是睡意和茫然,因为像这样的战斗每天都有几十起,只是枯燥的数字稍有不同。林彪见无人回答,便接连提出3个问题:“为什么那儿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他的战场略高?为什么那儿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他的战场略高?为什么那儿俘获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一般歼敌略高?”人们还没来得及思索,林彪已指着军用地图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野战指挥所就在这儿!”随后,林彪命令全力追击从胡家窝棚逃走的那股敌人。廖耀湘刚刚还在庆幸自己在意外的遭遇战中幸免于难,很快就发现被漫山遍野的解放军团团围住,还不断有人高呼“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的顺口溜。压力如此之大,只好举手投降,辽沈战役就此尘埃落地。这是数据分析的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现代物流业来讲,我们抓了两大数据分析,一是采购经理指数即PMI,二是物流统计分析。我们用数据来说话,但应该承认,我们对数据的全流程运作水平不高,许多问题没有分析透,数据的价值没有充分挖掘。有些领域则因为没有数据而无法进行分析,不重视数据采集与分析的领导干部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一个不重视采集与分析数据的企业家不是一个称职的企业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了我们机会,也给了我们挑战,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了。我深信,大数据将改变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也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