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紧迫性
文/李袁远  2021年第1期第162页  2020-12-24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当前的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期,我国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现实的痛点。学好学会学活马克思主义、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突围破局、解决问题的时代使命越来越突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同时,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大学生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也非常紧迫。总之,无论对个体发展,还是对党、国家和未来社会的客观现实或战略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工作都显的非常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教育;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是我国一切理论和指导实践的理论始基,马克思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C”语言。马克思主义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断继承和发展,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导地位,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教育事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信仰、信念、信心,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组织也都离不开信仰、信念、信心。讲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 责无旁贷。[1]只要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就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否则就会经不起摔打,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都是指引和支撑着党的事业发展、社会安定繁荣稳定、个人健康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

  在中国近代漫长苦苦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才找到了这一适合我们自己的正确理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并把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可靠保障,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结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都要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地位,跑出好成绩。

  马克思主义教育事关我国意识形态、道路发展方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稳定是前提,马克思主义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维护社会的稳定需要建立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共识。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语言,例如计算机的“C”语言,只有在相同的环境和共识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为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句话,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地基”,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这种变局的紧迫性更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紧迫性。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挑战日益紧迫,国际竞争和变局正加快重塑着世界,大国战略博弈越来越加剧,国际力量的较量本质是综合国力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人”关乎高等教育办学的成败。[3]所以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是核心中的核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作为人才供给的主要市场,加强对当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是核心且紧迫的工作,用马克思主义对当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就是具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环顾国际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从当下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号召可以明显看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才提出这样的号召,也就是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党中央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才更好地把握了方向。当下大学生作为变局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加上传统教育不能满足新时期教育需求,[4]学习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就变得非常紧迫。加强对当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要立足当下,面对未来,具有国际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能扛起实现祖国统一大旗的力量,成为完成民族复兴时代使命的中流砥柱。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影响,马克思主义教育有被边缘化的紧迫性。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过去在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地位下流行的马克思主义主导价值观,就必然会受到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出现多元价值的取向。我国今天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要清晰认识到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我们一方面要珍惜成绩,另一方也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成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被解构和建构,追求物质和享受曾一度成为主流,趋利避害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物质和经济意识全面深入人心,精神追求无奈地退居边缘,[5]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失衡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崇高的精神精髓被冲蚀,马克思主义教育有被忽视的紧迫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被忽视的紧迫性不仅仅存在社会观念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大学教育和影响力中。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手段和形式因循守旧,照本宣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与实践相结合,虽然设为必修,学生上课效果不理想,学生更关注期末考查还是考试,学生在意更多的是及格和补考的问题,学生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视为“古董”和“形式”等现象。另一方面,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提出的新要求。[6]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物质化、功利化、享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例如追求高价手机、高档奢侈生活消费品、好逸恶劳的现象等等都显而易见。

  面对大学生自我发展本身要求的紧迫性,凸显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紧迫性。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7]一方面,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从过去长期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社会就业机会、就业结构、就业条件等方面发生显著的变化形势下,这就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就业和赚快钱,给各种拜金主义的盛行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迫于新的发展形式和要求,大学生需要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三观不正的人往往很难取得长久最终的成功,正是这样的需求,也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武装和指导。从这两个方面可清楚地得出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这种紧迫是双向的,既是作为个体身份自身发展的需要,避免个体价值观被错误价值观误导的需要,也是作为国家学校等责任组织主体,不断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保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教育繁荣昌盛的需要。总之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都显示出这种紧迫性了。

  马克思主义教育从业者人才队伍建设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紧迫性。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素养。当下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封闭、创新能力不足、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这支队伍的建设。一直以来思政专业是培养马克思主义教育队伍的重要来源,思政专业的学生大多是问科背景,导致逻辑推理思维、实证思维、理性思维、精准量化思维相对缺失,从现在的新高考和新课标改革就可以得到印证,政治选修增加了逻辑与思维课程,目的是弥补原来文科不足的思维。另外,马克思主义教育者普遍遵循从“校门”到“校门”的人才培养路径,既从高校毕业到高校任教,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重书本理论和教条。最后,马克思主义教育者“从自言自说”到“他言他说”的理想信念的蜕变,例如上课照本宣科、讲课满嘴“跑火车”、甚至发表误导学生的错误观点、出现腐化堕落事件等。当然这只是部分和少数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又可以“管中窥豹”,从现象到本质看到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紧迫性。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就要求我国,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下去,所以要加强马克思教育自身的发展建设。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创新速度的加快,社会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而其理论发展跟不上变化发展的社会,导致理论与实际之间出现了“真空”,理论无法解释问题了,人们也对原有理论提出怀疑和反思,从而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理想信念动摇和缺失,对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缺少自信,堕落腐败等等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缺失,来源于初心的缺失。一味喊口号、走过场等等,导致马克思主义教育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践,因循守旧从而无法反映时代声音,引领时代主流价值观。

  针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紧迫性,为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对策。

  第一,从经典入手从原著开始。回归原旨是为了更清晰完整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完善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发展。原著往往都是经典的,经典的往往都来自于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后来又发展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才能悟原理,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党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就是对从经典入手从原著开始的实际应用,事实胜于雄辩,讲一堆道理不如一个实例。[8]可以说,这样的做法永远都不会过时,只会越来越加强和重要。这种做法也必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当下核心价值观。

  第二,从问题入手从矛盾开始。问题和矛盾就是方向,就是机会,伟大的理论往往都与时代问题相生相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敢于求真,善于原创。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强调也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就是答卷中的难题和附加题,只有坚持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把题答对、答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只有敢于从问题和矛盾入手,才有开新局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是一尘不变僵化的,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指导思想的成功或魅力之处,正是坚持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才有了巨大的生机活力,总之,从把握当下问题矛盾开始,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和培养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从自信入手从榜样开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重视榜样的力量,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直观生动的实践。然而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当下社会不断发生对榜样的侮辱和质疑事件,不断出现一些重要领导干部堕落、腐败的恶劣行径,这些负面事件给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严重侵蚀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导地位。所以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此问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过程是曲折的,始终坚持“四个自信”,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这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益指导,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就能坚持方向,化消极为积极,榜样的形象却更具体更生动,榜样的力量影响更快速。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不同程度地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9]马克思主义教育就是要从自信入手从榜样开始,才能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步的关键一招,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当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形势之紧迫,任务之艰巨,需要有紧迫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要始终抓住这个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个“牛鼻子”,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C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推进党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J].邬龄惠.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14.

  [2]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时效性的研究.[J].梁芳.沈阳师范大学.

  [3]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基于陕北公学的历史考察.[J].张晓萌.教育研究.2020(06).52-53.

  [4]浅谈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李美丽.法制博览.2020(8).219.

  [5]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M].廖小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219.

  [6]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研究.[J].苟国旗.电子科技大学.54-55.

  [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8]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建设.2020(4).74-75.

  [9]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探析[J].陈巍.教育现代化.2018,5(24).231-232.


【编辑:editor】
上一篇:“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建议
下一篇:硫酸镁侵蚀后混凝土腐蚀层厚度的研究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