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有关问题的探讨
文/赵婷婷  2020年第08期第126页  2020-07-21

  摘要:随着全面落实国家颁布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文件精神,本文从分析目前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认识中的误区,结合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以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与学校配合的“双主体”现代学徒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目前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

  现代学徒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制订了工作方案。2015年8月5日,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8月23日,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

  (一) 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结合

  现代学徒制的误区是人们仅仅关注研究领域是教育问题,现代学徒制是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结合,更多的是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涉及经济领域和民生领域,从制度顶层设计的开始就要注意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岗位就业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相结合,现代学徒制势必要走产教结合之路。

  (二)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的一些误区。

  “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其特点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起来,真实的工作环境的体验和融入。“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将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播要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内进行,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带入学习的任务情境,更多的是将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指导学生遇到真实的工作任务怎么操作,并不是理论上的重点,这一点和本科教育、学术性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办学模式认识简单化,实践的成效大打折扣。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缺乏教学性,学生只能在企业从事生产化的简单技能操作,这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一些学校的工学结合体现在“放羊式”的顶岗实习缺乏实习计划、有效指导、过程监控、评价总结,缺乏有效指导,容易盲目实践。

  (三)人才定位问题的误区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技能型向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导致中、高职学习内容重复,无法有效衔接,自身不能实现不可替代,缺乏办学优势。

  (四)路径的选择问题

  目前的很多全日制大专的人才培养时间与方式时间是连续三年,有的是最后的一年或半年进行企业实习实践,而实习实践的环节对于学生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也容易出现滥竽充数、混时间等毕业等现象,而有些学校的招工与实习一体化则变成企业招工的储存库,毫无技能含量的锻炼,而只是简单的劳动力的输出。二、“双主体”现代学徒制建设途径

  (一)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可以是学生进企业也可以是大师进校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有针对性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应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要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这就要求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尤其是在关键的三对接上,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参与,合作制定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否则停留于表面,或是各自单独实施,只能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因此要从根源上树立“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行制度。

  1.要满足职业性与高等教育融合的要求(能力为重)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是教会学生认知层面上的提高,而能力的职业性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立足社会,赚钱养家的技术。实践课程体系正是让学生提高自身价值,很多课程的设计就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例如在讲授物流分拣时,学会这项技能,需要设计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分拣的注意事项条例,那就导致这项技能操作的缺失,而如果设计课程时,让学生在实训场地动手做示范演练,效果就会更好。

  2.要满足发展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要求,实现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融合贯通

  现代学徒制会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学习知识点接受程度不同,进行量身定制的差异化教学。一些院校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差异性,分为高中初级班或者AB组教学,比如在会计或者商务英语课程设计上,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快慢或者已有的英语程度科学的分组分班,教师上课的时候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内容讲授,还可以在知识的能力标准要求上有所差异性,会计的A班要求达到会使用惠友电算化软件操作账目,B 班实训的要求可以做简单的手工账,英语的初级班可以做简单词汇对话,高级版可以做英语的作文,另外很多技能性的知识并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方法多样化,只有从复杂到简单优化的筛选,传授学生实用的经验。

  3. 要满足促进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实现课堂的有机融合

  以能力为本位的建设理念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尤其就业岗位能力,课岗交融,共同开发综合实践项目,吸取德国学徒制当中课堂和岗位的轮换,使要求学生学变成自己要学的技能,目前我国先行的企业建立学徒制的企业培养人才模式,辽宁沈阳华晨宝马建立学徒制的项目组,使学生们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效果很好。很多汽车的修理问题直接在车间的黑板上,就和项目组的学生们共同解决,学生在车间的操作也验证了在教室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训练,车间课堂和教室课堂的互动激励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的课程更感兴趣。

  (三)推进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企业生产和学生学徒生活的实际,最好学校实施弹性学分制管理,育训结合,工学结合,积极探讨在岗培养的模式,积极尝试周教学模式,三天在企业,二天在学校的学徒制模式,注重学生的专业专研能力、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及职业道德。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做到学中做,将知识点、技能点融入课堂;学知识点时,开展互动式课堂,学生动脑、动口,掌握技能点教学,可以聘请企业师傅或教师示范,聘请企业师傅或教师指导技能训练,使企业师傅或教师指导教学与实训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在企业研发项目为载体,由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作品经过阶段性的研发实践变成产品。

  (四)建设 “现代学徒制”项目教学资源平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受益面

  充分利用具有生产性企业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或者技术研究中心,将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经验的成果,传授学生,共同发挥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携手开发工作指导手册式教材,或者是形式新颖的APP,普及学生的使用率,通过各种配套的信息化资源,让想学习的学生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地学习到实用技能。对于成功的生产实践案例,将其推广到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库。

  (五)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构建

  学校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设定应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促进学校与企业双方密切合作,打破现有学校教师编制和招聘制度的束缚,探索建立学校中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技术人员的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制度、横向联合技术研发项目和专业建设的合作力度。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技术师傅,明确技术师傅的责任和薪酬待遇,企业技术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与所带徒弟的数量和质量挂钩,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4]

  三、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方向

  (一)共建合作建立企业进驻的二级学院,推进“现代学徒制”

  高职教育必须实施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徒制”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育人有效模式,一方面促进企业的参与教育的内生动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校企签订联合办学合作协议,实施企业进驻的二级学院,能够更好地深入探讨校企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一入学即具备“在校学生”和“准企业人”双重身份,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培养模式、实习就业的全过程,合格学员毕业后即可与企业签订工作协议,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从而形成从入学到培养再到就业的直通车格局。[5]

  (二)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共建教学生产实训基地,

  “双主体”现代学徒制需要创新合作新模式,建立学校中的企业,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学校与企业各有所求、各取所需,搭建生产实训基地的合作平台,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模拟实训环境,又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双赢,是今后的发展趋势。C

  (作者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职药学专业“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 于永军,陈俊荣,刘清新,祁秀玲,李宝丽,李喆,赵兴华,于娜.中国医药导报.2017(01)

  [2]基于校企合作群的订单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姜金堂.大众科技.2015(06)


【编辑:editor】
上一篇:“互联网+双创”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障碍与机遇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