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文/曹梦蝶 尚猛 刘波 张岭钧  2019年第10期第126页  2019-09-10

  摘要:本研究以自主开发的航空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高校航空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校航空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四个维度:营销与人际交流能力、团结合作与执行能力、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应变与自控能力;其前两方面相对较强,但在后两方面相对较弱。

  关键词:航空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和就业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航空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航空类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局限,找到合适的工作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比较困难;而企业却又找不到各方面都满意合适的航空方面的人才。造成这一尴尬局面最主要原因就是当今航空类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不足[1]。因此,加强航空专业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学校培养航空专业人才的迫切问题[3]。

  从20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国外学者通过构建了心理-社会性模型[3]、USEM [3]模型和3S-Ca-reerEDGE[2]模型等经典理论和模型用于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四维模型、五维模型和以上就业能力结构模型[4]。

  基于以上研究理论和模型发现各界学者虽已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是仍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一是在研究数据方面,采用宏观数据统计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多,但对于中小地区样本调查分析的研究比较少;二是关于研究对象这一方面,专门针对航空类人员就业能力分析的文献较少,且大多仅针对高职类航空院校。本文从这一实际研究现状出发,对A市两所高校航空类专业大学生进行采样,分析出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

  查阅大量相关研究的资料,汇总出当前研究中评价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删除与本研究不相关指标,整理重叠的指标,对内涵一致,但命名不同的指标进行了统一命名。除此之外,对已成功签订合同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航空企业人资部门进行访谈,从中选取出有效指标,将上述的指标汇总,并通过专家评议,最终确定了20项指标:信息收集与利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自我推销能力、人际社交能力、自我了解能力、交流分析能力、自我规划能力、组织协商能力、吃苦受罪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礼仪得体能力、抗压能力、善良诚实品格、创新发明能力、执行任务能力、自控能力、达成成就能力、资源合理利用能力、随机应变能力。

  (二)抽样与施测

  选取A市两所高校航空类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45 份,问卷有效率为79%。

  三、研究结果

  利用SPSS22.0 对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732,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证明因子相关性较高,可以对调查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由于大多数题项集中在第一因子上,且有多个题项同时在多个因子上负荷较高,因此利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使各因子归属更明确[5]。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题项在对应的公因子上的负荷值,其中最高负荷值为0.947,最低负荷值为0.521。公因子一包含交流分析能力、人际社交能力等题项,将其命名为营销与人际交流能力;公因子二包含随机应变能力、自控能力等题项,将其命名为应变与自控能力;公因子三包含组织协商能力、执行任务能力等题项,将其命名为团结合作与执行能力;公因子四包含创新发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题项,将其命名为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

  对上述公因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航空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结果下表所示:

  高校航空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在3.1486~3.6716之间,均未超过4.0,处于中上水平;其中营销与人际交流能力、团结合作与执行能力相对较强;应变与自控能力、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讨论

  高校航空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从营销与人际交流能力、应变与自控能力、团结合作与执行能力、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表明,A市高校航空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四个公因子上的能力都处于中上等的水平,但是还有待提高,其中应重点培养航空类大学生应变与自控能力及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使该专业大学生都能找到好工作。C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飞行学院)

  参考文献:

  [1]尚猛,李辉,申容昊.空港经济区航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测评指标的探索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03):87-89.

  [2]Pool L D,Sewell P.The Key to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J]. Education & Training,2007,49(4):277-289.

  [3]程玮.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基于全国64 所高校的有效样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7,(7):99,100,102.

  [4]郭之茵.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管理工程师,2015,20(03):5-7.

  [5]尚猛,李辉,万只鹏,申容昊.海外用户对智能健康穿戴设备持续使用意愿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小米运动手环在韩用户群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9(07):9-19.


【编辑:editor】
上一篇:面向陆海新通道的广西冷链多式联运SWOT分析
下一篇:物流绩效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