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储运杂志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期刊在线 | 编辑中心 | 会展中心 | 业界专家 | 企业展示 | 广告中心 | 杂志订阅 | 杂志简介
  您的位置:首页 - 期刊在线 - 军事物流 > 正文

西部地区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储备现状与改进

郭 勐 梅 岩 任敬安  2013年第05期 第131页  2013-04-16     【字号 打印 关闭

      近年来,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国家和军队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国家加大了抗震防灾资金的投入力度,初步建立了抗震防灾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应急策略,人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地处地质板块交接地区,西部地区地震灾害仍然频发。这些地震,尤其是破坏性地震,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给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又直接影响当地部队正常训练生活。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州发生里氏7.1地震,造成了2千余人死亡和失踪,1.2万余人受伤,当地90%以上房屋倒塌的巨大灾难。面对地震灾害和高原高寒的双重影响,抗震救灾行动具有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风险高的特点,救灾工作更加依靠救灾基建营房物资的储备。

       抗震救灾行动对基建营房保障物资的需求具有节点紧、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但我军当前的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基础还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抗震救灾应急保障能力的发挥。

       1.西部地区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储备现状分析

       我军基建营房物资储备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满足了平时保障需求,但与抗震救灾保障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西部地区突发破坏性地震时,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连平时常用的手电筒、镐锹、帐篷、马灯,甚至蜡烛、插座也会因需求量巨大而突然成为紧缺物资,这说明基建营房物资储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

       1.1储备层次结构欠佳,应急保障能力弱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西部地区现有的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层次结构,仍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不合理态势,即:统揽全局的战略层次储备和救灾一线的战术层次物资储备比例偏小,而处于支援保障的战役层次储备规模偏大。这种“橄榄型”的层次结构,给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保障增加了难度。战术层次储备比例偏小,导致一线部队自身的独立保障能力弱;战略层次储备比例偏小,对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形成“拳头”力量实施快速保障困难,不能很好地适应部队遂行抗震救灾应急保障的需要,从而弱化了基建营房物资储备的应急保障能力。

       1.2储备形态结构单一,军事经济效益低

       西部地区基建营房物资的储备方式大多采用单一实物形态的“硬储备”,现代科技的非实物形态的“软储备”发展较为缓慢。“硬储备”数量过多,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一方面给国家财政和军队建设带来不少负担,另一方面因储备物品更新换代常造成浪费。随着军队建设现代后勤的全面推进,基建营房装备物资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单一实物形态的“硬储备”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既不适应实物储备总体规模适度的客观规律,又造成庞大的不断聚集的“超储物资”和待报废品成为“呆账”、“死储备”,最终导致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发挥。

       1.3储备品种结构僵硬,物资保障弹性差

       我军基建营房物资储备一直是按照传统的保障理论,平时需要什么储什么,需要多少储多少,储备品种一应俱全,储备数量、经费投入平均分配,没有考虑到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的特殊需求。面对多样化安全威胁,军队使命任务随之变化,然而,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和标准却并没有根据保障需求和社会发展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储备结构呈现出品种繁杂、僵化、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表现出适应性空间狭小的弊端。同时,真正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战时不易生产筹措的重要装备物资却很难顺畅地进入储备领域,必然导致物资保障的弹性很差。

       1.4储备布局均衡不一,资源配置效率低

       西部地区基建营房物资仓库多数建在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前轻后重,功能单一,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难以形成综合保障能力。联勤体制运行后,有的保障区仓储设施不足,有的储备能力过剩,导致物资布局失衡。特别是位于西部高地震烈度地区营房物资储备仓库规模小,各种野营和工程物资、装备机具预置储备少,往往品种并不齐全配套,一些重要装备、重点物资储备数量严重不足,一旦有地震等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很难在抢险救灾的第一时间形成保障优势,而必须从其他地区远程调拨保障物资和装备,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保障时效性较差。

       1.5储备方式自我封闭,军队储备负担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大市场。这种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不仅为基建营房物资储备走向市场、融入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也给现行封闭的军队物资储备体系带来了冲击。一方面,“大而全”、“小而全”的军队储备格局不能适应现代后勤建设的总体要求,因为军队内部各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条块分割,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浪费严重,难以形成保障效益的拳头优势;另一方面,自我封闭的物资储备体系给军队建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军队人力、物力、财力的空转浪费。

       2.西部地区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储备新策略

       西部地区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必须以建设现代后勤为目标,着眼保障需求,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讲求质量、注重效益、拓宽思路、转变观念,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先进的物资储备思想,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物资储备体系。

       2.1创新储备体制,变“小储存”为“大储存”

       “小储存”是指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工作按专业进行分管,高度分散,仓库功能单一的储备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多而全,一对一”。“大储存”是指高度集中、专业统管、仓储功能多样化的储备模式。其最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大而全。一对多”。变“小储存”为“大储存”,创新储备体制,首先,必须改变原有管理体制上的专业分管,实行仓储统管,形成仓储专业化管理体系;其次,建立储备集群和储备基地,实现储备布局的高度集中化;再次,建设大型化,综合化仓库,提高仓库现代化程度,实现集包装、生产、储存、维修、科研、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化。

       2.2创新储备方式,变“实物单储”为“物技结合”

       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多为实物储备。既占用了大量库存,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而与目前市场化要求不相适应。从外军的经验看,发达国家大都重视生产技术能力的储备,一旦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所有技术储备力量均可迅速投产,满足任务需要,这样既节省了储备实物所占用的人力和财力,又能保持生产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一些生产能力强、转产速度快、不易储存、需求量大的基建营房物资,比如发电机、抢修材料等可采取在适量储备实物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储备比重,提高技术储备水平。

       2.3创新储备管理方式,变“模糊储备”为“精确储备”

       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具有军事和经济双重性质,要辩证地看待这对关系,二者并重。过去,我军物资储备只考虑军事性,很少考虑经济性,认为多多益善,对储备量、储备周期、储备结构和储备布局的合理性研究较少,通常都是“模糊储备”,求多求全,造成储备量过大,占用大量库存和维护经费,而一旦物资装备改型或换代,大量配套器材和物资随之淘汰,造成相当浪费。因此随着现代储备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就要摒弃“模糊储备”,对基建营房物资储备实行“精确储备”,从而充分发挥出有限军费的效益。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储备量、储备周期、储备结构和储备布局进行研究论证,努力做到军事性与经济性的统一;二是在营房物资储备方面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物资“可视化”建设进程;三是加强物资筹措、储备和供应的一体化建设,从整体上对基建营房物资进行管理控制。

       2.4创新储备机制,变“被动死储”为“主动活储”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资流通速度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即物资流通速度越快,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变过去被动的“死”储为主动的“活”储。首先,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使军队储备体系与地方物资流通体制尽量接轨,加快物资流通速度,在始终保持库存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前提下,把营房物资储备纳入西部地区整个社会大后勤的流通环节,作为地方供应网点的组成部分,这样既可以保证为部队始终供应质量可靠的物资,而且可提高基建营房物资经济效益并支援了地方建设。其次,要实行内部控制,紧缩储量,限制储备期,完善储备轮换制度,确保不因过期报废而遭受损失。

       2.5创新储备渠道,变“军队自储”为“军地联储”

       之前,军队基建营房物资主要由军队自己独家储备。现在,这种由军队独家运营的储备体制已不能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因此,军队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原则,将储备于军与储备于民紧密结合起来,走军地联储之路。这种改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足现在国内实际情况,把基建营房物资分为“通”、“专”两类,将专用物资储存于军,将通用物资尽量储备于民;二是不断提高地方企业,尤其是西部地区当地企业的军工生产能力,提高军用物资与民用物资的通用互换程度,不断扩大军民通用储备范围。

       3.结语

       西部地区救灾任务的客观现实要求我军必须科学预测基建营房的保障需求,充分挖掘现有储备体系的潜力,合理确定储备布局、储备结构和储备规模,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寓军于民的基建营房物资储备体系。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第三军医大学)


【编辑:editor】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MLS评价法在军队后方油库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上一篇: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刍议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