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储运杂志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期刊在线 | 编辑中心 | 会展中心 | 业界专家 | 企业展示 | 广告中心 | 杂志订阅 | 杂志简介
  您的位置:首页 - 期刊在线 - 军事物流 > 正文

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刍议

莫琳波 吕 楠 梅 岩  2013年第05期 第129页  2013-04-16     【字号 打印 关闭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介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一种特殊样式的军事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也呈现出经常化、多样化的特点。野营保障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遂行住房、供水、供电及卫浴等专业保障任务,而且还为野战医疗救护、物资储存等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相关的营具设施。特别是对于人烟稀少、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高原寒区,其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

       一、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特点

       1.保障任务多样,需求灵活多变

       非战争军事行动表现形式多样,其性质也各不相同,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我国高原寒区,由于大部分地处地震高发带,地质活动频繁;此外,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影响,冬季雪灾和夏季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给当地居民与驻军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针对该地域野营保障需求头绪多、内容杂的特点,需要对不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研究保障需求,完善预案体系,创新保障手段,才能确保各项保障任务顺利进行。

       2.保障对象多元,组织协调复杂

       非战争军事行动参与力量多元,包括陆、海、空、二炮、武警和民兵预备役等,呈现出三军联合、军地联动的特点,具有保障环节多、点多线长分散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地广人稀、通信不畅、交通不便的高原寒区,其保障的整体协同、统一组织则更为困难,对于保障过程中涉及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的还必须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协调。

       3.保障地域广阔,注重机动性能

       对于我国具有典型高原寒区特征的西藏自治区,占地约12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万,大部分地域为人口极为分散的农牧区。因此,在该地区进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时,除了要在城区内实施保障任务外,还要进入野外执行任务。在2008年西藏特大雪灾期间,就动用了大量军队及地方的人力、物力,实施定点保障。同时,应急突发事件没有预先号令,险情就是命令,哪里有任务,部队就要开进哪里,而相应的野营保障就要跟进到哪里。这就要求野营保障必须具备较强的机动性能,能随部队的调动和需求变化不断做出调整。

       二、高原寒区对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影响

       1. 自然环境恶劣,野营保障难度大

       随着海拔的升高,装备效能将会降低,直接影响作战能力。特别是对海拔 4500 米以上地区,人员体力只及正常情况下的 60%,徒步速度较平原地区降低50%以上,汽车耗油量增大约30%,车速降低 40~50%,载重量减少 25%,通信距离缩短近 40%。同时,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海拔 4500米以上地区,全年约有 2/3 以上天数的最低气温低于 0℃,使得供电供水等野营装备的效率显著降低。

       2. 交通条件落后,物资保障运输难

       高原寒区的公路多为沿河谷、山脚、冲沟等自然地形改造而成,质量较差、坡度较陡,转弯半径小。因此,道路受季节影响大,冬季易受严寒、冰冻、雪崩和道路积雪等自然灾害影响;夏季易受泥石流、洪水、塌方阻断、泥泞阻碍等影响,造成公路中断,从而造成野营物资保障运输难度增大。在铁路运输方面,2006 年青藏铁路的建成虽提高了西南边境地区物资运输的方便性、快捷性。但由于格尔木至拉萨段为单行道,且受气候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运输能力相当有限,增添了野营保障运输的难度。

       3.保障队伍力量弱

       (1)建制野营保障队伍薄弱  建制保障力量包括各级基建营房管理部门、预备役应急保障部队的营房机构等。受部队编制体制约束,营房部门保障力量有限,缺乏实体保障分队。如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由于缺乏专业的野营保障队伍,成都军区营房部机关助理员都分散到各个救灾点,担当具体的操作手。

       (2)地方支前队伍有限  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各县市虽均设有民兵组织,但普遍缺乏专业的野营保障训练,且高海拔寒冷地区人口稀少,分布不均,可动员的地方支援力量有限。如西藏自治区80%的人口散居在农牧区,多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地区,在广袤的土地上调动地方支援力量亦不容易。

       (3)保障动员受限  高原高寒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是藏族群众较多,热点敏感问题多,受藏独分子的挑动鼓吹,可能对我军事行动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常规保障动员方案基本无法实施。

       (4)装备物资筹措难  我军现行的野营装备配发标准是 1979 年 8 月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营房物资配发标准与供应管理办法》。现各重点部队是按总后勤部 2002 年“后司字”第 171  号文件《各类型重点部队后勤装备编配标准》执行。虽然近年来野营装备的编配速度较以往有所加快,第二代配备野营装备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离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对于装备的高机动性、可视性、防卫性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对策

       1.建立联合保障机制,制定应急保障预案

       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突发性强、环境恶劣,对野营保障的依赖性强。因此,要着眼该地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任务需求,建立联合保障体系,科学制定应急保障预案,为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实施快速、有效的保障。一是要构建军民联合指挥体系,统一指挥诸军兵种野营保障力量和地方支援力量,形成整体合力;二是要建立应急保障动员机制和法规制度,使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应急动员的落实做到有法可依、程序规范;三是应制定野营保障应急预案,科学预计保障任务需求,预先筹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

       2.加强野营装备研制,提升保障适应能力

       应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保障需求,结合高原寒区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和应急行动保障特点,进一步加强野营装备研制。目前,就供电和取暖设备而言,高原适应性研究已有较大进展,但就野营供电及取暖保障系统来看,还有较大距离。一是要研究高原型增压柴油发电机组,合理匹配高原型小功率汽油发电机组,以解决发动机燃烧问题;二是要研究常用化学电池低温容量下降问题,以保证动力装备的正常起动;三是要研究照明灯具,尤其是荧光节能灯低温起动困难及光通量下降问题;四是在研制高原暖风机的基础上,加大无动力取暖炉具高原燃烧课题研究和适应高原燃烧特点的新型燃油研究。

       3.加大野营物质储备,优化空间布局模式

       当前,我军在高原寒区的野营物资战略储备方面,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考虑不够,弹性不足,需要抓紧调整优化。一是应健全储备种类,增加储备数量。要在平时储备的基础上,加强对消耗大、生产周期长的物资重点储备。野营物资储备量不仅要满足部队处突应急行动的需要,还要能为临时入藏应急部队提供及时足量的物资保障;二是要在储备格局上,既要突出战略重点、又要照顾战略全局,既要确保战时需求、还应充分考虑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多样、频发等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预置预储野营物资,尽可能做到靠前储备,关键时刻以空间换时间,拉得出、供得上;三在储备方式上,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储备方式优势,又要多法并举、多元保障。建立军民兼容、富有弹性的野营物资储备体系,把一部分物资储备在仓库里,一部分编配在部队里,一部分放在社会上,使野营物资储备从单纯的实物储备,向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军队储备与社会储备、经费储备与技术储备等多元方式转变。

       4.强化保障力量建设,完善野营保障体系

       为应对高原寒区多种安全威胁,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任务,必须建立完善的现役、预备役和地方支援相结合的野营保障力量体系。一是要加强现役野营保障力量建设。现役力量主要承担应急支援保障任务。严格落实应急野营保障分队编制,强化对军兵种野营保障的研究和训练,抽调部分专业技术骨干,组建专业保障分队;二是加强民兵预备役野营保障力量建设。民兵预备役是现役野营保障力量的有力补充。省军区、警备区、人武部要联合对地方水电等相关部门保障能力进行统计调查,摸清底数,建立以预备役后勤保障部队为主的预备役野营保障力量;三是加强地方支援力量建设。地方支援力量是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力量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和科技优势,依托各级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对部分相关行业单位进行动员,组建临时野营保障的支援力量。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空军预警学院)


【编辑:editor】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西部地区抗震救灾基建营房物资储备现状与改进
上一篇:如何减小温差作用对高原营房屋面防水的影响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