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在十字路口的传统物流企业
文/王大可  2013年第12期第62页  2013-11-18

2013年,跟电商物流等一些新兴模式的物流企业相比,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传统物流企业仍延续着2012年的低迷,与那些奔跑在“快速路”上的新锐企业相比,这些“老牌”物流企业业务增长的速度逐步放缓,并且饱受多年沉积下来的问题困扰,步履越发沉重。
又到一年终了时,企业在算清这一年得失进退总账的同时,对今后的发展也多了几分思考——未来的路在哪里?
以客户为中心,还是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模式?
企业的竞争力应该以资产为重,还是以模式、人才、技术为核心?
应该走专业化的发展之路,还是延伸产业链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源和话语权?
如何在电商崛起的时代,分得一杯羹?
……
笔者在与业内人士的交流中,他们的这种焦虑与迷惘显而易见,撷取其中的几个问题,管窥传统物流企业,以期抛砖引玉,让业内精英奉献真知灼见,则甚幸至哉。

 

模式之惑
一直以来,在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被奉为真理。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按照客户的生产流程而度身打造一整套的物流流程,还对客户的特殊需求给予满足。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这种模式的弊端和问题也暴露出来,首先,是利润率的瓶颈,一方面在一些环节上的不规范,成本难以控制,造成了业务的整体成本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又力求在价格上取得优势,因此,利润越来越薄。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长期粗放型个性化的管理使得企业的整体也是粗放的、野蛮的,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
在物流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标准化的管理和流程无疑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志。对于积弊已深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小打小闹的整改革新已经难以奏效,而如果想重新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就要彻底颠覆之前的企业价值,这其中的平衡难以把握。

 

人才之忧
毋庸置疑,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于民营物流企业,在资金、资产、政策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开放性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模式一直是其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而今,昔日的优势已悄然转化,成为这些企业的软肋和掣肘。
如何引进人才?相对于高薪聘请资深管理人才,一些有着自身传承的民营企业更倾向于自己培养。这时,问题就出现了。一位供职某知名民营物流企业多年的人力资源经理告诉笔者,在现今社会价值导向下,出类拔萃的大学生都去报考公务员了,次之投身央企、外企,而最终流入民营企业的毕业生,要么资质平平,要么只是将民营当做实践点和跳板,难以留住,这就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缺乏优秀的后继人才,发展乏力。

 

业务之争
不仅是一直处于爬坡状态的民营物流企业,就连养尊处优的铁老大在改制以后也前路迷茫,摸石过河。
铁路货运改革从改革货运受理方式、改革运输组织方式、清理规范货运收费、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这四个方面做了重大变化,并且向广大客户作出了“简化受理、随到随办、规范收费、热情服务”的“四句话”承诺。半年以来,人们也确实看到了铁路货运业务的改变。
但事实上是铁路货运改革的一些做法却不被买账。一位货运公司的老板告诉记者,现在铁路货运也提供增值业务,比如公路短途运输,但由于利益保护,这些铁路总公司所属的物流企业并没有真正、完全地投入市场化运作,因此对于他们这些企业来说,既要尽量维护之前的货运资源,又要在物流服务方面与铁路相关企业进行竞争,真是苦不堪言。而且铁路的一些延伸服务并不专业和优质,有的甚至并不能提供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使得他们企业的成本也有所增加。一些把以往业务直接委托给铁路服务的客户,不久后又恢复了与货运公司的合作。
有专家也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建言,改革后,铁路公司只专注铁路货运服务为核心的业务,以提高我国的铁路货运水平,而其他相关的物流服务企业应充分进入市场竞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而全地全面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某铁路货运管理者则无奈地坦言,单纯的铁路货运业务目前并不能使铁路盈利,物流服务业务也是铁路重要的利润源泉。

 

触网之殇
2013年,“跨界”成为最热的关键词之一,特别是物流企业进军电子商务或者电子商务相关产业的案例特别多。
中国邮政和TOM联手推出B2C网站“邮乐网”,宅急送推出“E购宅急送”、顺丰快递推出“顺丰E商圈”,然而,消费者在这些网站上购物时,却觉得不仅购物体验不如专业网商,而且商品的配送速度也比专业网商要慢。
而一些传统的第三方企业投资建设的电商物流园区也没有预期的火爆。
对此,有物流业内人士不禁感叹,想在电子商务时代分得一杯羹竟然比预想的要困难许多。这种瓶颈并不是拥有了强大的IT系统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照搬电商企业的组织架构就能打破的,而是核心理念的差异,存在于基因之中。如何把握存活率,如何提高反应效率都是难解的命题。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电三轮禁行背后的快递业困局
下一篇:中外运:亮相亚洲物流双年展 进军冷链物流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