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传化慈善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他雇·卡嫂·组织化》出版发布会上,传化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涂猛表示,《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是《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的续篇,是对卡车司机调查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对中国卡车司机群体的调查将会持续开展三年,每年聚焦不同的侧重点并出版,力争通过三年三份调查报告全面反映中国卡车司机的现实状况。
在涂猛看来,卡车司机是一个焕发着家国情怀和人性光芒的群体。 “传化·安心驿站”自2017年12月26日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广大卡车司机、卡嫂开展救援、互助、交流、学习,展现美丽心灵的大舞台。截止目前,卡车司机发起线上求助2万多次,超过250万人次提供帮助,线下现场救助超过3100人次,并自发参与、设计线下公益行动超过2000人次。2019年,传化慈善基金会将通过“3+2”模式,持续投放公益资源,帮助卡车司机们成长为所属地优秀的公益社会组织或志愿力量,放飞一批在路上的公益天使。
他雇司机:工作强度更大,收入则相对更低 “他雇司机年龄集中在31~45岁,该区间比例较自雇司机低13%。被调查的他雇卡车司机中有43%曾为自雇卡车司机,之所以不再自己养车的主要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自己养车风险大、压力大”占比最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课题组成员周潇通过一连串数据揭示了“他雇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她指出,调查中,84.7%的他雇司机年龄集中在31~45岁黄金年龄段,表现出资本对精壮劳动力的甄选和青睐。相比自雇司机,他雇卡车司机工作强度更大,收入则相对较低。他雇司机每日平均驾驶时间为8.2个小时,驾驶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占45.5%(比自雇司机高出9.7个百分点)。他雇司机的平均收入为7.8万元,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下占到91.4%。
相比以私人关系进行控制的个体雇佣模式,企业雇佣模式下的劳动控制更为细密——通过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全景敞视监控,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实现成本利润的精准核算和对货物的实时跟踪。
卡嫂:高强度劳动,不仅仅是“跟车、打杂” 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课题组成员马丹认为,卡嫂不只是生产帮工与生活主妇,更是公路货运行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她指出,相比于丈夫开卡车的显性劳动,卡嫂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被隐藏在“跟车”“陪伴”“打杂”“帮忙”这一类模糊不清、过于简单的劳动指称之下。为了适应公路货运劳动的要求,跟车卡嫂需要规制与训化自己女性的身体去适应相对男性化的生产过程。
马丹提出,卡嫂的女性角色与丈夫的男性气质之间存在一种“角色互构”。丈夫的男性气质、辛苦劳累的高风险工作、家中经济支柱的地位与传统的性别观念一起影响了卡嫂对女性角色的建构与选择,让她们大多主动进行“自我的边缘化”,让渡最终的决定权,从而支撑、成就丈夫的男性气质,并抚慰丈夫养家糊口的重压。
组织化:对于“承认”的强烈要求 “卡车司机‘组织化’现象正在发生,破解卡车司机原子化、分散化劳动的局面,巩固其团结意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沈原指出,自2014年以来,卡车司机越来越热衷于创建自己的组织,主要是试图借助组织的架构和力量,应对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面临的救助、讨债、议价和认同等“四大需求”。
根据不同基础和不同资源,课题组概括出卡车司机组织的三个类型:基于“原生性社会关系”的“中国龙”和“东北虎”、基于商业关系和商业手段的“卡友地带”以及基于公益理念的“传化·安心驿站”。
沈原从时间维度进一步分析到,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卡车司机群体的组织形态演化历经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他组织”、改革开放前中期的“无组织”和现在的“再组织”三个阶段。在“再组织”阶段,卡车司机通过自主建构组织而表现出强烈要求“承认”的实践取向。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