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与路径
——专访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际刚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2021年第4期第26页  2021-03-23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质量不高,部分行业虽然已经接近或赶上国际领先水平,但整体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明显。

  “十四五”是我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研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中国产业发展应坚持的战略方针、发展路径等至关重要。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际刚。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大国竞争的根基 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推进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是大国竞争的根基所在。

  魏际刚在采访中表示,未来五至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深入推进,国际间的产业、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分工和贸易环境会出现许多新的重大变化。纵观国内外大势,中国产业发展仍将拥有战略机遇,但也将面临短期性问题与长期性问题叠加、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交织、外部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加的重大挑战。如何在全球变革中加速产业强国建设步伐,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需要系统、全面、协调、创新、智慧、开放、包容、绿色、集约、充满活力地推进。既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又要放眼全球、着眼长远;要坚持持续动态优化、需求导向、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遵循产业自身发展规律。

  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产业发展战略高质量、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与产业发展结果高质量三方面构成。“这三方面是一个整体,彼此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统一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战略高质量为发展过程高质量指明了目标与方向,发展过程高质量是发展战略高质量的具体实施与路径选择,发展结果高质量是发展战略与发展过程高质量的具体体现。”对此,魏际刚解释说。

  实践中,人们对产业发展目标或期望的结果设定予以更多关注,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高品质产品与服务,强大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良好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实现新产业革命与各次产业现代化等各类目标。

  然而,在魏际刚看来,需要明白的是:结果或目标不等同于战略、路径。产业发展结果的高质量如何实现?这就需要产业发展战略高质量来指引,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来保障。推动产业发展高质量首要的是战略的高质量中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应遵循发展规律、竞争规律,灵活应对世界发展变化,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之机,着力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风险。

  魏际刚表示,总体上可采取“扬长补短,攻守兼备”“稳中求进,重点突破”“虚实互动,软硬一体”“上下互济,时空优化”“互利共赢,内外统筹”等战略方针。

  “扬长补短,攻守兼备”。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要充分发挥中国的产业优势领域,着力弥补发展中的短板,消除产业发展的瓶颈。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全球进行布局,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如幼稚性产业、对外依赖性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要加强防御能力,增强供应链弹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稳中求进,重点突破”。要保持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圆满完成工业2.0与工业3.0的任务。同时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有序推进工业4.0等各项战略任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重点突破关乎国家安全与战略能力的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关键基础设施的瓶颈,占据未来战略竞争制高点。

  “虚实互动,软硬一体”。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推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与信息网络深入融合,推动硬件、物理基础设施与软件、数字化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发展。

  “上下互济,时空优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供应链中的供方需方、创新链中研发设计与商业化产业化等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的共生性、复杂性、韧性与灵活性。分产业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升级,统筹短期与长期发展。完善地区间分工协作网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互利共赢,内外统筹”。要着眼于人类文明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大力增强中国的全球连接能力与流动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开放,将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的生产网络、贸易网络、创新网络、物流网络、资源网络等紧密联在一起,合理布局支撑中国发展的全球网络,构建中国的全球生产贸易体系。在战略高质量的前提下推进产业发展过程的高质量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粗放式、不可持续、不包容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哪些路径来实现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

  魏际刚解释说,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以优化发展模式、动力与路径为主线,通过“六大导向”“八大协调”“八大路径”,根本上改变产业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发展、不包容发展状况,走出一条集约发展、质量发展、智慧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需要强调的是,产业数量(规模)与产业质量要相协调。

  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内需规模巨大,这就要求国内产业具有服务超大规模市场的能力。没有量变的积累(足够的规模)就谈不上质的飞跃。要做到量中有质,质中有量,量质互动。在采访中,魏际刚特别强调了“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产业发展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利于产业升级,将绿色理念导入产业链条全过程,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工业与农业、服务业相协调”。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现代化,以农村现代化支撑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工业竞争力提升,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做强生产制造环节的同时,更多引入服务元素,使得制造与服务彼此嵌入、交叉、渗透与赋能。

  “传统动力与新兴动力相协调。”中国产业类型的多样性、多种生产力水平、多种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层次的需求,决定产业发展需要“混合动力”,不能仅靠单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或者创新驱动,不能仅靠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而是多种动力机制的混合。中国既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初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初级加工基础好的比较优势,又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从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从低增加值向高增加值、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的转变。 “八大路径”来优化实施

  在采访中,魏际刚指出,“八大路径”是指从“质量提升、效率变革、新产业成长、创新、模式升级、空间布局优化、可持续发展、要素支撑”等维度实施路径选择。

  路径1:标准化、精益化、管理优化相结合的质量提升路径。强化标准引领,形成“底线标准、消费者满意标准、战略性标准、国家安全标准、未来标准”相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

  路径2: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的效率变革路径。围绕着降本增效、供需对接的要求,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

  加强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供应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企业内的人、物、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

  路径3: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为导向的新产业成长路径。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如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端装备(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无人自动驾驶汽车、磁悬浮铁路等)、生物(如基因产业、生命科学、生物疫苗等)、新材料、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特高压、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路径4:不同类型、层级、领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驱动路径。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未来方向等,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升级创新范式,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世界级的创新生态系统。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路径5:平台化、共享化、供应链化、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升级路径。改变企业单打独斗、单一“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促进产业融合,构筑产业、资金、市场、人才、平台、技术等诸多要素协同的产业与市场高效对接的新商业模式。

  路径6:地区、国内、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空间优化路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畅通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等思路,推动各地区从全球分工体系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精准定位,选择好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优势产业,培育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发达城市群可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路径7: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导入各次产业、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生产、流通、物流、消费、投资、运维、评价、治理、供应链等各方面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与绿色产业发展。

  路径8:通过要素供给升级与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来提高产业发展潜力的要素支撑路径。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离不开相关要素支撑。

  “总之,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首要是保证产业发展战略高质量,才有发展过程高质量,才有最终达到产业发展结果高质量的可能。”魏际刚指出,各行各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白这一基本的逻辑。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积极搭建十大运营平台 推动仓储配送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畅通双循环既要锻长板更要补短板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