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中国冷链物流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回顾2019年,展望今后,特别是疫情的突然爆发,我们应该得到哪些启示?如何指导今后的冷链物流运作呢?请看本刊记者对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的专访。
中国储运:2019年过去了,中国冷链物流业做得如何,有哪些成就?
秦玉鸣:虽然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食品制造业和传统商超零售业绩承压,但在整个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冷链物流还是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主要成就体现在:
(1)冷链市场需求进一步增长
2019年冷冻冷藏水产和肉制品进口量上涨至1000万吨左右,果蔬、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总产量预计将突破13亿吨,冷链市场需求巨大。据中物联冷链委测算分析,2019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预计将达到2.352亿吨,比2018年增长4653万吨,同比增长24.65%。2019年预计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总额约为6.1万亿元,比2018年同比增长27.08%。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预计将达到3391.2亿元,比2018年增长505.2亿元,同比增长17.60%。
(2)冷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的要求后,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物联冷链委数据显示,2019年预计全国冷库总量将达到6052.5万吨(折合1.51亿立方米),新增库容814.5万吨,同比增长15.56%。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21.27万台,较上年增长3.27万台,同比增长18.16%。其中1~4月份冷藏车市场销量大幅上扬,进入5月份,由于5.21大吨小标问题的曝光和治理,蓝牌轻卡冷藏车销量有所影响,不过10月份之后冷藏车市场整体回升。
中国储运:在2019年的一年里,国家出台了哪些物流政策或重大决策,政策出台的背景和重要考量是什么,出台后,成效如何?
秦玉鸣:2019年可以说国家层面把冷链物流放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先后在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2月1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两次提出冷链物流补短板工程的要求。此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经于12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对食品贮藏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史上四个最严,即最严的监管、标准、处罚和问责。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推动《冷冻冷藏食品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要求冷藏车、冷库需依法备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的要求下,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广西、广州、龙岩、洛阳、南平等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在冷链用地、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补贴。
中国储运: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在2020年会有哪些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中国冷链更好发展?
秦玉鸣:挑战主要体现在:
(1)基础设施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当前我国冷链基础设施体量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盲目建设冷库、购置车辆、扩充网络等导致的“吃不饱”问题还是很多,值得大家警惕和反思。去年受非洲猪瘟影响,进口猪肉、牛肉等数量激增,受惠于此很多地方冷库业务一改疲态,甚至出现长期爆仓局面。这也促使一些地方的冷库项目大干快上,不过审慎分析这背后存在不小的隐患,一旦进口量下降将造成库容过剩。
(2)政策滞后和超前共同制约行业发展
政策环境的改善给冷链行业带来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在冷链物流用地、通行、用电等方面政策的滞后,还是让行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同时,推行国六排放标准、配比新能源货车的政策又显超前,对冷链物流等行业的特殊性兼顾不足,导致企业既花费高额成本,又无法提高运营效率,甚至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3)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据中物联冷链委调研,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和装备企业的营收有所增长,但利润空间与上年相比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户经营压力大,物流费用不涨反降;另一方面薪资、社保等人力成本,租金成本与日俱增,税负、燃油、路桥费等没有降低;还有一方面原因,日益严苛的政策标准给大企业带来不少制约,但还无法全面覆盖到小微企业。
(4)企业升级慢,竞争力不足
今年以来,市场需求、客户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冷链物流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包括服务流程、服务标准、信息对接、响应速度等。可喜的是已经有企业在主动求变,通过能力升级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竞争,不过遗憾的是这种企业太少了,大部分还是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角逐,原有优势被逐渐蚕食。
对于如何抓住机遇,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全力推动政策落地实施
政策的落地实施不能仅靠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宣贯,同样需要行业协会和冷链企业的积极配合协作,像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近年来在推动冷链行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时候是缺乏政策落实的抓手和途径。因此,我呼吁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协会和广大企业能真正联动起来,改善长期以来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症结。
(2)充分发掘冷链增量市场
冷链物流专业性和非标性很强,大而强、小而美的企业可以共生共存。但不可否认冷链物流这个存量市场,竞争激烈已经是不争的实事。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探寻冷链的增量市场,或许会发现新的增长极。比如产地冷链、产地供应链,就是一个未充分挖掘的万亿级市场。还有新餐饮、社区零售、跨境冻品冷链等。
(3)注重科技对行业的驱动
越来越多的行业共识表明,科技是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冷链物流也不例外。需求订单不断碎片化,运输线路日益复杂,物流效率要求持续升高,人力成本越来越贵……可以说,这些多维因素已经在一边分解、一边重构冷链物流这个行业,未来冷链行业人的价值在于创造更好的解决方案,而其他的都需要交给科技。
(4)继续未雨绸缪抱团取暖
当前虽然中央政府对冷链物流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但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现阶段属于冷链行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利好政策落地需要时间,溢出效应尚未显现;市场需求还未全面爆发,消费者冷链认知仍需培育。所以,企业一方面需要找准业务定位、修炼提升内功,同时要积极抱团取暖,增强风险抵抗能力。
中国储运:春节前夕爆发的新冠疫情打乱了生活的节奏,疫情对冷链物流有何影响?会带来哪些改变?
秦玉鸣:冷链物流在疫情期间损失了餐饮这块大蛋糕,但是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模式如火如荼。订单量猛增,对冷链今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特点。
1.配送模式。即时配,一小时达,半小时达如今火爆到零点预约,除了口罩消毒液,买菜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往期这类消费人群在80后,90后现在全民线上。让老一代人体验这种冷链商品配送模式,拥有了更多的消费者。加快逐渐取代旧市场的模式。
2.后端。微仓,前置仓等冷链新零售新模式,强大供应链的支持,赋能给末端配送,实现紧急时代的急速配送能力,作为未来医药补给甚至战略补给场所的功能。
3.餐饮。冷链物流一直是作为餐饮行业配送服务的。这块业务等疫情结束依旧会恢复到往日,使用末端配送冷链食品的消费者也会只多不少。
4.供应链完善。这次疫情之后冷链物流更加多元化,供应链可视化,智能预警的功能更加完善。
5.批发市场加速转型升级。疫情爆发源于活鲜市场,拥有活鲜活禽等交易市场模式肯定会加快向冻品市场交易转型升级,目前我国70%以上的冻品交易还是通过批发市场,这无疑会给冷链物流带来新的服务空间。
疫情对冷链的影响,劣势方面从内部来看,资金流干涸甚至断裂;人员流失无法快速补充;商品质量把控(不可抗力因素多);卫生安全(新冠防护物资紧俏);整合洗牌冷链物流企业。外部方面,跨界竞争更加激烈;整体利润减少,非优势业务外包增多;地域限制自产自销,影响供应链。
当然也有好的方面。从内部来看,促使优秀的管理层孵化出更完整管理制度;使应急预案更完整,执行更迅速;丰富制约因素,更好存活发展;增强抗压性。外部方面,使冷链食品的需求量增加;摸索新模式(前置仓,微仓,线上下一体);政府更加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利好政策陆续出台。这些都会对今后的冷链产生深远的影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