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中途,容易犯下哪些错误?
本刊记者 李静宇  2020年第02期第50页  2020-01-09

  落下的距离

  在物流的跑道上,第三方合同物流企业并不处于劣势,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已经有足够的资源和客户的积累。但是传统的合同物流链条长期处于半垄断和半封闭的状态,其服务具有明显的“定制化”的特点。由于每一个客户需求的不同,使得合同物流的服务模式难以适应“标准化”的模式,更不具有可复制性,与平台型网络企业相比,合同物流开启全国模式的进程很难一蹴而就。

  合同物流行业基本都是先通过熟人关系做业务,长期服务后,再以业务能力所积累的品牌与口碑来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客、客户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等。

  正是基于这个特点,合同物流的实力也绝非“互联网+”能快速复制和替代的,而通过多年积淀形成的产业实力,更有机会乘“供应链价值”之风扬帆出海。这恐怕也是近两年来,资本逐鹿“供应链”、深入合同物流行业进行研究的原因所在。

  在采访中,深源国际物流的市场总监杨天亮对记者称,我们同行在一起也总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同样在物流领域内却少有资本关注合同物流,是规模吗?是缺少场景吗?是没有边际效益吗?是自身的能力吗?还是缺少产品、缺少支撑业绩规模化的逻辑,还是根本就没有价值没有载体等等。

  在总监杨天亮看来,整体合同物流领域近些年鲜有作为,有些企业的“举措”也只是在跟风而已,填补的是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尤其是在信息化方面,但事后才发现,合同物流所需要的信息化并不是单点的信息化和过程的可视化。

  “到今天已经需要的更多,能否通过数字化订单、数字化客户、数字化运力等模块,实现订单、调度、提货、干线、派送、签收、结算、评价的全程数字化,同时高效链接上下游的资源,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协同,让第三方物流的交付高效可靠,给客户带来2C供应链的服务体验。”杨天亮告诉记者合同物流企业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并不多。

  “全时全景”的数据,可以帮助客户完成诊断、预警、优化、优选、整合和预测的工作,从而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未来基于平台海量的数据和真实的应用场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客户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这一切正是来自于消费群体对于数字化进步的感知,同样适用于合同物流的客户需求。

  而这一切在杨天亮看来,合同物流的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拼命追赶,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往往刚追赶上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过时了,总是不能做到对行业起到一面旗帜引领的作用。

  这也正是合同物流企业在当下鲜有再露面的原因所在。

  敲响的钟

  这为合同物流领域尤其是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敲响了警钟,如果依旧是停留在一个短链处,还只为赚一点点辛苦钱而忧伤地砍着成本,那未来的路不知还有多远!杨天亮总监认为,合同物流人的惯性思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新兴资本领域则需要“定义商品”。杨天亮发现从合同物流企业出去创业的同事,时间一长,思维、行事上也大多从单一的服务意识变成一名“产品经理”。对于自己的工作在向别人介绍时更多的是在介绍一件“服务”产品。

  据了解,现在合同物流领域缺乏资本的关注度,缺乏资本的助推行业创新力度便会减弱,这是一种循环,同时,在行业不断细分的情况下客户流失再所难免。

  一方面,传统品牌从未放松对电商渠道的投入,已经导致一部分市场蛋糕被快递抢走,且快递企业也在向合同物流渗透,从2017年开始快递企业就开始布局合同物流业务。

  另一方面,作为底层承运商的专线承担了国内的大部分运输,网点下沉很快,且已经成为风口,专线平台企业整合专线市场的步子已经迈了出去,直接对接货主和专线企业。长期以来,专线的合同业务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一趋势也是威胁合同物流行业所释放出的一个信号。

  根据罗戈研究院的调研结果,2017年货主对合同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要求还排在第7位,而2018年上升到了第2位。这意味着在经济下行周期,品牌货主对合同物流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要求都空前提升,合同物流企业要比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更低的报价才能“活下去”。

  纵观物流业,我国的物流产业再也不是几年前简单的快递和快运(包括零担和整车)市场,而是物流企业多角化、业务互相交叉的复杂运行模式。每个厂商努力实现在每个类型产品中实行产品差别化策略,客观上形成了在每个细分产品市场中均拥挤着各个厂商,这种产业组织学中的最大最小化原理在物流市场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深源国际物流总监杨天亮感叹,痛苦在于“总是纠结于日常服务中的修修与补补,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问题。每次过程总有偏差之处,哪些偏差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都是需要做出判断的。”

  反复于服务漏洞的修补是大多数合同物流公司日常的常态,也是他们必须经历的挑战。杨天亮告诉记者,以客户管理为例,担心客户信息泄露丢客户,但是往往又都是因为自身不足导致了客户流失,存量客户、增量客户、储备客户三者关系无法用数据管理来衡量。

  在杨天亮看来,客户的服务与体验越来越要求严格,但是很多企业的发展还是用90年代末期的模式来支撑,怎么能不缺客户。

  基于对市场判断的不同,各家合同物流企业的考虑不一,有的企业选择从管理上入手让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但是大多数合同物流的业务逻辑与利润逻辑又相互矛盾,撑不起可持续可发展的业绩与利润逻辑;有的企业从信息化方面入手,但是反观合同物流信息化前景又不容乐观。

  在原有思维模式以及服务模式已被固化的当下,合同物流难有夺人眼球的内容以及举措出现,也正因此,合同物流陷入了缺资金与业务发展模式单一这样一个怪圈当中,也成为了行业普遍的现象之一。

  杨天亮不仅感慨合同物流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合同物流遭遇过几乎所有挫折,而未来面临的挑战,只会更多不会更少。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熊星明:三年的时间市场格局便会清晰起来
下一篇:第三方物流:在物流赛道上且行且成长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