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是中国物流国际化的主力军
文/徐翔  2018年第10期第52页  2018-09-13

  不难看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以大型国企、央企为代表的物流企业已经走在了民营物流企业的前面,而且也稳健不少。可以说,在当前情况下来看,以中远海运集团、中铁总公司等国企是中国物流走出国门的主力部队,这是无可否认的。国企在中国物流全球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为后续的民营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很多的参考经验。
  Simona是麦肯锡大中华区上海地区的项目经理,一直从事中国公司跨国贸易的咨询工作,《中国储运》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她。

  《中国储运》:我们看到国企在物流国际化的道路上比民营企业有更多的表现,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Simona:物流在中国可以算得上是涉及到重大民生的行业,中国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功劳功不可没。实际上,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样的行业只有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更有安全感。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发展的太快了,如果物流市场全部完全掌控在政府手里,会严重限制货物的流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国内的民营物流企业发展起来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博弈,民营物流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的经营市场,而是呈现出一种“小散乱差”的状态。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像中远海运、中铁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则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这些公司放到国际上也是排的上前几名的,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是NO1的位置,非常具有国际竞争力。
  而中国的民营物流企业尚且在小散乱差的泥潭里,你争我夺,还很难腾出时间以及资源、力量来参与到国际性的竞争中。所以国企性质的物流企业在国际上表现多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储运》:你认为国企在物流国际上独大是正常的吗?

  Simona: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正常的。存在即是合理。当然从国际发展的一般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往往是国际化的主力军,像马士基、UPS这些物流巨头都是民营企业。从非物流行业来看同样如此,微软、谷歌、索尼等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我认为造成中国与国际社会的通常表现相反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国家的体制机制的问题。换句话说,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很多体制机制是需要进行改革的。从麦肯锡咨询公司近十年来对于中国市场的观测结果,中国政府在很多领域的改革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发展要快得多。
  尽管我们说中远海运、中铁这样的公司市场表现非常不错,但是换个角度可以说,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提升空间的。

  《中国储运》:你所说的提升空间是什么?

  Simona:中远海运和中铁实际上在国内市场都没有竞争者。没有竞争者的一个弊端就是企业缺乏活力和危机感。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办公效率不会太高。当然,不从竞争者的角度来看,企业过大,其中也容易生出更多的内部管理问题,导致尾大难掉的情况出现。这些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
  物流企业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和当前的全球贸易状况是密切相关的。贸易全球化发展好的时候,中国的物流企业是不差钱的,但是现在中美贸易战、加上国际上反对全球贸易的呼声高涨,实际上也是不利于这些一直背靠政府的物流企业发展的。

  《中国储运》:你觉得这些国企对民营物流企业是什么态度?

  Simona:我觉得态度是非常友好的。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民营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公路货运,对于海运、铁路运输构不成竞争关系,相反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因此态度是非常友好的。另一方面,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但是这些民营企业实力太弱,因此中央政府的态度是国企和民营企业结合,“拼船出海”。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
  最近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8月29日,顺丰和中铁合作成立了中铁顺丰国际快运有限公司,该公司由铁路总公司属下的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与顺丰控股属下的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铁快运占股55%,顺丰占股45%。
  这个公司的成立能够帮助顺丰在拓展国际市场上有所助益,而且也帮助了国铁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进展。毕竟顺丰这样的优秀民营企业会给中铁带来很多的新东西。

  《中国储运》:你认为中远海运、中铁以后会被民营企业收购吗?

  Simona:虽然说一切都有可能,但是我觉得这种概率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可能性。中国的市场有特殊的国情,很有特色。政府对海运、铁运的严格管控也是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其中涉及到国家的很多重大战略构想。比如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海运、铁运在其中的影响作用非常巨大。
  另一方面,退一万步讲,国家允许这两家大型公司被收购,也根本没有哪家民营企业具有这样的实力来做这样的事情。当然,未来是在变化的。国内国际的物流市场格局肯定不会一直保持某种状态,肯定会有很多新的东西出来,对此我是很期待的,毕竟世界是在向往前发展的。C

【编辑:editor】
上一篇: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深得市场认可
下一篇:民企蕴含潜力,即将迎来爆发期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