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是中国餐饮工业化行业的专家。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职于日本一家知名企业,后来又在一家知名餐饮连锁企业担任高管职务。在工作当中,他也接触了不少物流方面的事情。尽管他称自己不是物流圈中人,但是他对于物流行业却又有很多独立思考和见解。在他看来,物流行业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业,而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跨界合作是物流行业未来的必经之路,而且这是行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思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
《中国储运》:您对当前物流行业的跨界合作怎么看?
陈建国:跨界是必须的,因为跨界有一个好处,就是信息不对称。按照信息学的角度来说,一条信息加一条信息是无穷大,而不是两条信息。那么在无穷的信息当中,就能找到一个创新点。所以我觉得跨界一定是催生新产业的必经之路,这个不用怀疑。但是如何跨界,值得研究。在跨界的时候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分步骤,采取一个个小的战术。战略是战术一个一个堆积起来的。
《中国储运》:您觉得是什么促成了这种跨界的出现?
陈建国:以前物流是实体企业的一部分,后来把物流给独立出来了,从专业规范性看,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后,企业再简单地把物流剥离出来就有点问题了。
因为物流是企业一部分的时候,考虑问题就会考虑企业本身,这个货物应该怎么运,也会考虑低成本的运输。当把物流都抽离出来了后,弱化了企业对于物流需求的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就物流谈物流。
另外,既然是企业的话,就应该讲效率的。企业以自己的效率为主,不会考虑到对方的效率。那么企业在设计方案的时候,由于立场的不同,考虑问题的基点就不一样。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考虑的话,那么整个行业就出问题了。也就是说我们物流业推举的这些东西,和制造业不搭界。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跨界。
《中国储运》:也就是说,现在的物流企业还不能深度了解实体企业的需求?
陈建国:对。我去日本考察后,越来越发现我们的路跑偏了。日本的物流企业概念非常明确,就是物流企业要服务于实体企业,实体企业竞争很厉害,我们物流企业怎么去把成本降下来,在这一点上,他们双方协同得非常好。可是我们的企业不行,我们企业自己建自己的仓库,自己干物流的活。从社会产业层面讲,物流企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相当薄弱。
所以说,我们物流企业应该让它的价值回归,要让物流回归实体企业,重点考虑服务,把服务做好了,才有物流企业存在的价值。
还有一点,现在实体企业自建物流受到物流企业的误导太多。花大钱上了很多高精尖的设备,但是不适用。反而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中国储运》:您觉得现在物流业跨界合作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陈建国:和过去不一样,现在考虑跨界要把互联网这个因素考虑进来。过去可能是传统渠道,从仓库运到商场就可以了。而现在当变成一个互联网渠道的时候,产品就会满世界飞。渠道不一样的时候,物流也就不一样了。
这些互联网的因素出现以后,谁去把这些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人流、商流进行拓扑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了,那么谁来统筹?是物流企业还是实体企业自身?其实,任何单独一方都不能解决,所以要跨界,跨界合作才有能力来解决。
《中国储运》:那您觉得应该谁来主导?
陈建国:肯定要有人来牵头。我觉得行业协会和大的企业要起到这个作用。如果说某一个大企业来做这个设计,也完全可以,因为软件是有版权的。
如果是行业协会的话,那么行业协会应该怎么发挥作用?行业协会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唱戏给自己看。所以要发挥行业协会互联的作用,来组织这件事情,把事情往上面申报,组织行业的基金。现在需要有人来牵头来主导,不论是协会还是大企业,总得有一方出面,如果把这儿看成是不可推诿的责任,那么一切事情也就都好办了。
《中国储运》:您对于大数据怎么看?
陈建国:大数据,也有双重性。数据、计算、建模是大数据的三把剑,如果数据失准的话,大数据就是错误的。
但是,你怎么知道大数据是正确的呢?谁给评价的?你做了一个大数据统计,就认为是对的吗?那么换句话说,你统计的都是结构性的数据,那些非结构性的数据包括在内吗?所以,大数据有大数据的问题,不要把它说的神乎其神。
《中国储运》:您觉得未来跨界合作应该怎样深入下去?
陈建国:其实在经济转型期,我们传统行业的痛点还是很多的。譬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很多,但关键在于落实。跨界合作说得很容易,实际上落实也很难。技术上的问题,模式上的问题,要有人去研究,而真要想完成这些只有去跨界。
另外,由于信息的穿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企业要洗牌,这时候就要冷静,把合作的对象看清认准。合作时要把认为有用的人组织起来,大家不断研讨。研讨完后,从知识产权开始做起,去逐步捋清路子。当然也不能仅限于研讨,要敢于实践。所以,我觉得物流跨界是一个很深的命题,跨界方向是对的,只有跨界才能创造成功。但是跨界如何组织,如何长久的坚持下去,需要深层次的考虑。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