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漏洞“倒逼”仓储物流业改革
文/本刊记者 张彤薇  2016年第04期第56页  2016-03-18

大气污染“倒逼”煤改气,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那我们物流业存在这“倒逼”现象吗?我说,不仅存在,还由来已久,美国在这方面的例子很有典型意义。

 

1844年,伊拉·Y·芒恩开始经营仓储和农产品贸易,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在1856年芒恩成为芝加哥具有仓储能力20万蒲式耳(在美国,一蒲式耳相当于35.238升)的粮食仓储商。

作为芝加哥快速崛起的商界领头人,芒恩于1860年成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总裁(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从芝加哥商会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旧是世界商品交易市场运营机构中的翘楚),同时与斯科特联合拥有芒恩·斯科特公司联合仓库5/16的股权。

在1868年,大交易商里昂与密尔沃基最早、最大的仓储商安格斯·史密斯及芒恩,对6月和7月小麦实施了逼仓。(逼仓:是指交易一方利用资金优势或仓单优势,主导市场行情向单边运动,导致另一方不断亏损,最终不得不斩仓交易行为。)

逼仓是非法的,但是由于处于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反逼仓规则的发展也被证明有空子可钻,导致了许多争议和诉讼。

靠着法律漏洞,里昂、史密斯和芒恩成功逼仓并斩获了巨大财富。

屋漏偏逢连夜雨。芝加哥1871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粮食登记注册官员的记录,这致使舞弊者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掠夺人民的财富。

转年,芝加哥大火后的春天,不长记性的里昂准备再搞一次逼仓,再赚个盆满钵满。

这次“老天爷”可没闭着眼。一场在依阿华粮库大火烧出了“硕鼠”。市场参与者对他们的“通货”信誉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刺痛了保险公司不堪重负的神经。

随后不久,保险商提出了要核查仓单数的要求。他们怀疑依阿华仓库虚开仓单来质押贷款为里昂逼仓计划提供资金,坚持只对实际在库的粮食损失提供保险赔偿。

在保险商与依阿华仓库见面会议之后,该仓库的欺骗性经营行为被揭露了。

根据火灾之前登记在案的记录显示该仓库存放玉米128065蒲式耳,而玉米仓单保险总量却为373000蒲式耳。

失去信誉的依阿华仓库再也开不出仓单,也不能拿仓单去银行质押贷款为里昂现货市场维持高价扫货而提供资金支持,里昂彻底崩盘了。

里昂崩盘是他自食恶果。可明眼人也不是没有。有人就问了:

那么粮食都去哪了?

仓单持有者手中的仓单是真是假?

仓单是否重复质押?

在期货市场大胆做空逼仓的里昂,他依靠的是什么?

市场上种种猜测和传闻,将矛头指向了芝加哥最大的仓库企业芒恩.斯科特公司。

   根据当时《仓库法》的相关规定,仓储商有责任依据实际交割谷物撤销仓单,并向登记注册官员报告撤销结果。然而调查表明,收回仓单交货后应该注销该仓单的正确做法仓储商并没有实行。

他们在接受交割仓单后,把粮食运出粮库,虚开仓单交给经纪人再次卖出。购买方不容易核对仓单项下货物是否真实存在。只要同一仓单不卖给同一客户两次,仓储商就能“募集”资金,为交易商里昂试图全部买下运到芝加哥的实物小麦增加资金供给。

漏洞,多大的漏洞啊!

有了依阿华仓库的欺诈经验教训,州粮食检查官员决定对其他仓库进行调查,所有出库或交割的粮食的仓单都要撤销,以保证市场粮食与仓库仓单必须一一对应。

此外,这些规定和行动也涉及到银行。因为银行接收仓单用做抵押贷款,为了防止仓库违约,城市银行坚持执行内部仓库检查,然而银行派出的监管人员对仓单、货物的真实性判断能力不足,也不能有效阻止仓储商在没有收回仓单的情况下把粮食从仓库运出。

在里昂操作崩溃后,芒恩·斯科特仓库的欺骗事实也浮出了水面:从1868年起芒恩.斯科特公司已经财务混乱,并因为欠贸易债务20万美元将仓库抵押给其他企业。为了不伤害芒恩·斯科特公司信用,芒恩要求对方没有登记这一抵押交易。直到1872年两家银行向该公司索赔导致芒恩·斯科特公司破产案件中以上情况才被公开。

事发后,芝加哥谷物仓储经营商降低了仓储费率,并开始与州铁路和仓库委员会合作,接受了行业和执法机构的部分监管。全社会逐步认可了仓单服务仓库具有公共利益属性。

经过1859年到1974年历时115年的立法过渡期间,美国才逐步提高了对其商业监管和执行监管,逐步增加了芝加哥粮食市场的整体信用度。

美国仓储业的“倒逼”起了作用。

然而为什么非要倒逼呢?在中国行吗?

当然,我们不能主观地“倒逼”,没“事”给行业、给政府找“事”的做法千千万万不可取。

但是客观的“倒逼”得看具体情况。因为我国的改革还是不断的深化之中,现实中的问题太多了。政府和企业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和弊端,正在努力寻求解决的途径。

改革中,我们既然可以摸着石头走,倒逼着若能走好,也可以试试嘛。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知法而谋 防控风险
下一篇:突破冷链物流“硬瓶颈”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