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世界经济进入以弱复苏、慢增长、多风险为特征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则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因而“十三五”规划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从国际经验来看,中等收入国家要完成从要素投入型增长到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即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较低水平提高到50%以上,大体需要15年~20年时间,而“十三五”正是这一进程的关键时期。因此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主线,加快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从要素投入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跃迁,是“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规划是新常态时期的新规划,那么在业内专家眼里“十三五”规划的着力点是什么呢?本刊记者特此梳理了一些专家的见解和看法,以飨读者。
以‘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是中国未来10年、20年最需要着力争取的因素,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条件
——“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
“供给管理”是与“需求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十三五“期间,要创新管理,把供给管理的思路作为客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调控实践来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宏观调控手段,显然都属于“供给管理”,而不是“需求管理”。2008年,美国人抛开之前奉行的“华盛顿共识”,放弃了由市场自发解决结构问题、只注重需求管理的思路,转而采用实实在在的“供给管理”手段来应对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之“新”已明朗,“常”还未实现,要使经济探底企稳,对接尽可能长久的“结构优化”、能量提升的发展“升级版”中高速增长平台,就要实现动力转换,同样应该强调供给端。
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的基本政策主张,可以概括为以改革统领全局之下的“八双”。“双创”是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鼓励创业;“双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产业优化;“双减”是加快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和大幅度地减少行政审批;“双扩”是对外开放格局和新的国际竞争局面之下,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融合,以及适度扩大在增长方面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投资规模;“双转”是尽快实施我国人口政策中放开城镇体制内“一胎化”管制的转变,三中、五中全会已经有所回应,全面放开二孩现已达到,还有积极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向社保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转置;“双进”就是在国有、非国有经济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应该共同进步,需要摒弃那种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维,在“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赢”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现代化实现形式;“双到位”就是促使政府、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良性互动、互补和合作,如PPP机制创新;“双配套”是尽快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和积极地、实质性地推进金融配套改革。
总的来说,各种要素的供给和制度的供给,都应该成为一个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在供给端入手推动新一轮制度变革创新,有效缓解中国经济“滞胀”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式的风险。
当前,我国还有很多深层次改革仍未全面开展和取得积极性成果,如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新一轮价税财改革、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垄断的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能够帮助企业对冲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加总供给,从而提高经济活力,既有利于控制住物价,又有利于保住增长的可持续性。
可以说,以“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是中国未来10年、20年最需要着力争取的因素,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条件。
当前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非常有必要多项改革协调并进,其中应充分看重的是价、税、财等通盘协调的配套改革。通过营改增改革,分步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及时推进消费税改革之外,还需在“立法先行”、“加快立法”的要求之下,适时推进环境税改革以及房地产税改革和个人所得税走向“综合加分项扣除”模式的改革,这将使我国税制结构向提高直接税占比的方向推进,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税制。税改所打造的地方税体系,又将助力于积极推进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一方面可以解决现实中基层财政困难、“土地财政”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行政框架扁平化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从而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更好地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为其他改革打开空间,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但是我们也看到,与间接税改革相比,直接税改革更深地触及既得利益,难度更大,争议更激烈。直接税制度建设推进缓慢,可以说,从一个侧面代表着财税改革的时间,现在正面临重大考验。
未来的增长动力可从三大结构变化来观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会延续新常态的特点,与此同时,还会呈现四方面新变化。一是经济增速在新的增长平台即中高速增长平台上保持稳定。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将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在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下,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将会明显改善。三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存量调整将迈出重大步伐,在绝大多数领域过剩产能退出以后,供需逐渐达到平衡;同时,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增量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四是新的增长动力逐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最核心的发展理念之一是创新驱动发展。过去我们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上形成了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靠要素规模投入实现粗放式增长。然而,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资金等成本大幅上涨,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竞争优势不再。因此,我们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改变我国在过去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逐步确立我们的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这就意味着,创新驱动需要若干年的努力才有可能,不是短期见效的政绩,需要我们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进行变革,转变地方政府的思维和经济工作方式。
如果2015年经济增速达到7%,那么“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长将达到7.8%。要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就要确保“十三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6.5%。与此同时,还需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尽管与过去相比,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空间以及比较优势发生明显转变,但“十三五”期间,我们完全有条件保持6.5%的增速,如期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要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取得平衡。我们不能再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增长,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短期大幅度滑坡,经济将很难实现转型。要让经济增长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转型升级。既要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又不能因为转型升级而影响短期经济的稳定发展。二者并非互相矛盾,关键是找好平衡点,把握好度。
未来的增长动力可从三大结构变化来观察:从需求结构看,2013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为34.1%,美国是68.6%,我们只是美国的一半。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消费环境改善,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会不断扩大,为所有企业和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动力。
从供给结构看,201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9.5%,美国超过79%,未来,中国无论是生产性还是消费性服务业将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对经济增长将有巨大贡献。
从城乡结构看,201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为33.6%,美国为1.6%。我国的城镇化任务依然很重,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潜力无限。随着城镇化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说,过去我们是以工业制造业的对外开放为主,今天我们是以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为主。过去,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沿海城市是吸引外资来办工厂,是工业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尝试。现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在探索服务业对外开放。
如今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未来的风险和挑战,可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我们观察到,过去30年,全球贸易的增长始终是全球GDP增长的一倍以上,但是最近几年,特别是2012年以后,全球贸易的增长开始低于GDP的增长,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对于中国的出口一定会带来影响。
第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不仅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从最近情况看,尽管美联储否决了加息,但是美元持续走强的格局短期不会逆转。当美元持续走强的时候,其他货币都是大幅度贬值,如果我们跟随美元,意味着人民币对其他货币都在大幅升值。如果我们稍微对美元贬值,则会影响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未来,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会越来越多。
第三,整个新兴经济体处在大幅动荡的过程,也会影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过去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流入新兴经济体,现在美国货币政策开始调整,大量国际货币从新兴经济体回流美国,导致南非、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出现问题,增长环境和条件发生改变。
将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流程和大幅度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作为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则
首先,当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成熟,需要将其纳入节能降耗、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总盘子”。在现代社会和全球化时代,产品不仅要被大规模地生产出来,还要尽可能以竞争性、低成本、高效率、快节奏的流通方式,“把产品输送到最应该去”的各个角落,即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实现空间转移。
为商品、货物提供运输、仓储服务的传统货运业在我国历来存在,并正处于向现代物流业快速转变的重要阶段。从已经掌握的国内外趋势和动向来看,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这一产业,对于改造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和大幅度节能降耗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中国物流产业落后、物流成本高昂,但降低成本的潜力巨大,只要在“十三五”期间对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改造提升给予更多关注,并纳入国民经济节能降耗、提高质量“总盘子”,寻求综合治理,就有望明显改观,并取得“立竿见影”的巨大实效。
其次,将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流程和大幅度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作为重中之重。专门为企业用户之间提供的物流系统化服务,被称作“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工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及其普遍“自办物流”的低效格局远未扭转。根据国内有经验的物流供应商提供的保守估计显示,中国运用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提供专业化周到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优化整合潜力巨大的工业采购、库存、储运、销售的传统流程,可降低现有物流成本的50~60%,甚至更多。据测算,在现阶段,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则可以在货物运输、仓储方面节能降耗1000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倘若中国逐步逼近工业化国家平均成本,则可节约物流成本8000亿元,相当于每年GDP增量的80%。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和“优化流程”有希望成为“十三五”时期难度较低、很有操作性,并将收获丰厚的政策思路,将切实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到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重大转变。
再次,发展现代物流业、节能降耗的短期重点在于压缩运输成本,长期努力在于降低库存成本。从各国的经验看,如果措施得当,运输成本通常经过大幅度降低后会趋于稳定,而凭借信息技术,整合流程、加快周转、降低库存则潜力无限。因此,在十三五期间,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借助现代物流业,率先改善大宗货物的流量、流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储运技术,减少盲目性,讲求合理化,特别要注重铁路、公路、水路、海上、航空和管道等不同运输方式各个转换节点上的有效衔接。
第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成本核算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产业链条的拉长,使得物流成本核算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越来越复杂。我国迫切需要符合自己要求,经得住推敲的、可靠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真实数据的支撑。这就需要,一、理顺物流管理机构,对数据信息发布要建立问责制,改变“数出多门、估计推测、随意发布、依据缺失”的状况。发布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对数据信息形成过程、统计框架、统计口径、来龙去脉以及缺失不足等等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二、尽快统一我国微观物流成本的核算规则和方法。即建立协调机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核算方法,加紧数据搜寻,切实强化物流信息管理,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三、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同时改革企业会计准则,推进物流成本科目的试点。考虑到从物流成本核算到物流管理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建议在企业会计科目中增设物流成本项目或者分立的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物流管理成本项目。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方案、专项补充调查和分析测算方法。四、开展对物流成本分行业、分地区、分类别细化考察。以领先企业为基础确定标准化数据。五、在具备科学可比性的前提下,加强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的国际比较和国际交流,加强国内物流成本实际状况变动的实时跟踪监测,并从中不断提炼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和措施。
谁能最终形成并提供网络化运营服务,谁就将成为未来物流园区的赢家
——北京中物天成资讯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孔庆广
近年来,传统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因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而凸显招商困难。物流园区受国家政策扶持,各方加入,倍受追捧。物流园区热居高不下。
物流园区之间的协同与互动是实现物流资源整合、提高物流园区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亦是园区运营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向。单个物流园区组织能够通过网络关系获得比自身所控制的更多资源,需要整合物流园区的各种资源,围绕展开。
物流园区自己做好自己的服务还不够,要连成网才有更大价值。网络化(也称联盟化)是新兴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物流产业的主要特征。物流网络是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为满足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发展起来的,主要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通过一定的网络组织模式搭建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服务体系,物流网络依靠信息网络的支撑,实现物流业务的协同和物流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目前很多企业热衷投资物流园区,也力图打造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物流园区网络。但是,在具体执行上,多数投资者仅仅采取物流地产开发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后期的整合运营。如物流园区单点项目定位不一,功能划分不合理,则未来难以进行产业整合和网络运营。
十三五期间,物流园区联盟可以采取股权制和契约制相融合的治理机制,成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作为联盟运作管理的实体机构,围绕物流园区中的仓储、运输、城市配送以及商贸配套服务等搭建全国物流生态服务平台,推动物流园区朝着规范化建设、专业化经营、协同式发展、环保式经营以及专业级扶持的方向发展。搞好园区联盟的合作机制建设既是前提,也是基础,更是保障。
从“小卖店”到“沃尔玛”,从电子商务到互联网,新商业模式正在改变中国的物流产业格局,同时在改变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谁能最终形成并提供网络化运营服务,谁就将成为未来物流园区的赢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