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扶植中小企业的利好政策不断。比如,中国人民银行7月19日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利率上限也将进一步放开;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8月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将因此受益。这些政策对中国的物流环境有何影响?中小企业如何才能迎来复兴之路呢?本期我们邀请了四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这一话题,他们中有的是中小企业的创建人,有的是大型股份制企业负责人,他们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出哪些良方呢?
中国储运: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如何?面临哪些问题?近期出台的政策对今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何影响?请各位嘉宾从税收、贷款、成本等方面谈一谈。
刘景福:最近一段时间中小企业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据我了解,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可以说,中小企业的繁荣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重要因素和保障。然而,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却遇到了一系列的危机,其实,中国经济每一次遇到危机的时候,人们才会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才会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环境略有好转,我们会很容易忽视中小企业的存在。
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相对严峻。首先体现在国家缺少综合配套的扶持政策,比如在土地获取、税收优惠、金融倾斜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其次,中小企业在中国遇到了世界上最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白热化,常陷于低端的价格竞争;第三,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处于严重劣势。
邓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民营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富民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为改善民生稳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而民营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但现在却面临诸多方面因素的困扰。
首先说国际贸易困扰。欧美对中国产生的反倾销使得出口的民营企业受到很大打击,特别是光伏和从事某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公司还没有兴起来就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无情洗礼。人民币的内贬外升,降低了竞争力。国内贷款难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尚未解决,“弹簧门”“玻璃门”“高门槛”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领域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大门打开了,但是一看门槛还是进不去。科技缺、保障差、情绪低的状态尚未改观。有企业家问柳传志未来企业家的发展趋势,他回答不确定性很大。我理解这种不确定性不只是指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还和国家将如何落实好政策以及继续出台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人都探讨了三驾马车的理论,我们现在短期问题长期存在,所以组成三架马车都是由无数个企业的小马车组成的,拉车的人如果情绪受了影响,那么对我们的经济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希望尽快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措施以及配套细则,并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把党中央、国务院给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尽快落实。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要鼓励银行金融机构适度保持利润的情况下尽快改革,否则银行和金融从业者本身的存在就会成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我们不希望看到未来的某一天中国靠各位银行和金融机构互相拆借资金虚增GDP。要把融资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来,提供包括不限于境外融资出口信贷等方面又好又快的支持,帮助企业家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让中国多出一些精彩的案例。
邓鸿涛: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据测算,2013年全部试点地区企业将减轻税负约1200亿元。分析称,“营改增”试点扩至全国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也将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也有利于为物流企业减负。
而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我认为减税力度还太小,月两万营业额,毛利还有多少,不用说雇员工,够给自己发工资的吗?特别是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基本没有符合减税条件的。希望政府未来能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支持,比如可以对企业进行差别化对待,按行业、企业规模不同,分类规定税率,这样才能让小微企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近期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扶植作用,但单纯针对物流业而言,效果并不明显。相对物流业中的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问题在于贸易环境的低迷,并产生了放大性的负面影响。税收方面,2012年年底进行了营改增的税收调整,实效目前还未彰显;贷款方面,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政策出台,以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给部分企业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近期对于国内各大银行贷款利率下限至原利率0.7的政策规定,却基本将受益面局限在大型国企,央企层面;而在成本方面,管理成本,生产成本等的日益提高,也给利润率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张嘉良:我们调研时发现目前约有10%的中小企业正在进行升级,20%的正在转型,约60%至70%的企业现在面临严重生存困境,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体验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
首先,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不尽如人意。我们看到的趋势是资源不断地向政府部门集中,包括国有经济,而处于中小企业的民营经济得到资源越来越困难。政府在营造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平等竞争和法律上的平等保护等市场环境有很大的缺陷,众多的中小企业需要摆脱困境,但是,有许多外部环境是不能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能力来改变的,需要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推动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政府已经出台关于对年营收月销售收入在2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这是对中小企业的最大的支持,希望政府要出台更多的利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其次,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植力度不够,实质性的措施推动不力。现在的管理部门只是管而不理,对物流企业来讲,税务、工商、安检、消防、路政等政府部门,只是检查、罚款,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政府权力部门的干扰非常多,没有真正从扶植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出台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措施。我觉得政府当前非常重要的是要实行以减税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对中小企业减税让利、少取多予,给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喘息机会。
第三,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过快。类似我们物流行业,属于低端劳动力需求,原来这些企业都是以招聘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而且原来对外来务工人员全部是综合保险,现在所有的人员,不管是上海还是外籍,都是要交四金,这样,企业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在经营,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但是,企业是增加了人员成本,而这些增加的人员成本,有谁来为企业承担?对日益高涨的油价和原材料成本,企业更是难以承受。
中国储运:为何当前中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存周期短的现象?都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刘景福:我认为中国中小企业普遍生存周期较短是由几点原因造成的。一是缺少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存在较多的盲目性;二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较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管理水平偏低;四是专业化程度不够,在细分市场上缺少核心竞争力;五是缺乏有效的资本运作手段,资金短缺;六是人才严重匮乏,培养人才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吸引人才力度不大。
我个人认为在短期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很难从根本上转变。原因有这几个方面:首先各地方政府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而非做精做专。人们仍会青睐大企、国企。其次,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雷声大,雨点小,许多政策很难落地。贷款利率放开,名义上支持中小企业,实际上更进一步使金融资源向大企业倾斜,大企业获取金融的成本会更低。
邓伟:造成中小企业生存周期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就是缺乏创新。一个企业由小到大若要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民企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和差异化发展路线,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精炼内功向管理要效益的同时,有优势的企业要适时地走出去,与国企互利共盈优势互补地合作。
邓鸿涛:大家一直在讲,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中小企业之所以普遍生存周期短,更多的原因恐怕在于企业成立初期,更多的依靠机遇,或者说是运气,一旦机遇不在,抑或行业竞争激烈,作为竞争力差,底子薄的中小企业便会首先败下阵来。
张嘉良:从世界上几个国家的中小企业的寿命来看,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0年,美国为40年。2000年,官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年,2007年中国民营企业寿命是5.9年,到了2009年有报道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寿命更是降到了不足3年,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我认为有这几个方面:一、企业外部环境制约,二、缺乏优秀的政府机制,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四、职能部门的无序管理。
中国储运:与国外的众多百年企业相比,中国与国外存在哪些差距?国外又是如何做的?
刘景福:中国的市场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最突出表现在我们几乎在所有的领域供大于求。过度竞争的态势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邓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建立的“股份制企业”模式,是当今世界最流行也是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有相当多的企业因为没有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制”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观世界500强中有70%是由家族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公司的。这证明以股份制为主的民营经济是最具有活力的。因此加快中小企业自身的股份制改造至关重要。
邓鸿涛:中国也有百年企业,或者我们称之为百年老店,但这些企业的前几十年一直处于中国开放化程度较低的时期,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全球化概念模糊,而在各个行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以及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恐怕是国内企业所面临的更加严峻的问题。纵观国外的成熟企业,他们从上到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要遵循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而管理上也在借鉴成功企业的同时有所创新,甚至可以说某些国外企业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得淋漓尽致,远超国内企业。中国企业要尽快地走出去、引进来,引进来的不光是技术、项目,还应该有更多的思想、意识、理念、模式等等。
张嘉良:当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中国的中小企业与国外众多的百年企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些差距。
一是政府层面的体制差距。在发达国家通过立法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中国,政策已经创造了不平等的竞争环境,社会缺乏一个法律的保护体系和社会的公正。
二是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的差距。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定位与战略,在制定产品、服务、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投入,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发生瓶颈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瓶颈,企业就寿终正寝。
三是企业的品牌意识差距。国外企业非常重视自己的品牌,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严格按造规范的操作,通过企业品牌,建立客户的忠诚度。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没有自己的规模,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品牌,企业的发展没有后劲。由此也造成服务和管理上的一定差距。
四是企业间的合作以及资源共享上的差距。为什么许多国外的中小企业有很多成为百年老店,除了政府通过立法来进行保护外,行业协会在其中进行协调,建立一个合作的平台,让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各取所需,资源共享。中国的中小企业都是各自为政,难以融入合作群体,很难与竞争对手在同一个合作平台上,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共同完成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项目。
五是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国外中小企业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自身,对人才的珍惜和培养都非常重视,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保证人才培训机构的合法性,行业协会通过组织和保障培训机构,来帮助中小企业的人才获得培训机会,中小企业在企业内部,重视人才的培养,对员工有一个职业的培训规划。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储运:如何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短寿问题?
刘景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小企业短寿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是一个常态。因为我们的中小企业数量过多。在许多领域,成立企业几乎没有门槛,而优胜劣汰是一个基本规律。
邓鸿涛:中小企业要想做到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就必须练好内功,做大做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不能单纯地依靠运气,需要将更高的关注度放在管理上。例如,如何开拓经营思路,成本如何控制,如何减少内耗,如何提高效率,企业文化如何深入人心并指导实际工作,如何借力扶植政策,如何把握行业走向等等。有的企业讲,我们资金紧张,没有充裕的资金拓展业务。我们不得不承认钱荒问题一直存在,但不是没有方法解决,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比如通过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渠道,寻找风投公司,更有为迎合此类需求,应运而生的类似阿里小贷的C2C模式。
总而言之,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作为灵魂人物,身上的担子很重。
张嘉良:解决中小企业短寿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其一是大环境,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层面来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让中小企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发展,其二就是企业内部通过不断的创新来解决自身的弊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契机,稳健发展,逐步成形。
中国储运:各位所在的公司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如何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刘景福:从中物华商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体会而言,解决中小企业的短寿问题主要围绕着这样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进行。
一是引入外脑,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并进行动态调整。二要建立公司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公司发展。三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自的力量。四是加大研发投入,做到产量及模式不断创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五要实体运作和资本运作有机结合。六是搭建平台,吸引和培养人才。
邓鸿涛:从管理方面讲,我们公司一直以来把握四个大的方面:成本、安全、质量、效率,这几个方面各自独立,却又息息相关。先要制定标准,而后执行,再有是执行之后量化数据的整理,这时各种问题会凸显出来,管理者需要深入了解为何未达标,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问题,解决之后效果如何,诸如此类的一系列动作。以上的流程是循环往复的,因为企业要持续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就要一次又一次的提高标准,达成目标。
业务层面上,作为物流行业,可以说再传统不过,我们在经营传统业务的同时,也在开拓思路做好周边产品的业务拓展,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省时省力省钱,效果还好。传统的路越走越窄,创新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最后说说学习。企业想要进步,就要寻找一个可以带着你向前走的客人,这个时候你要意识到,短期利益是其次,要看到他能带给你什么销售额之外的东西,或许是广告效应,抑或是理念,管理模式等其他的一些。
近年来国际贸易低迷,势必会带来物流业的重新洗牌,只有练好内功才能留在牌桌上,借用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的一句话,只要你还在牌桌上,你就有胡牌的机会。
张嘉良:北芳公司是一家民营物流企业,在当前除了依靠政府营造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外,北芳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的不断改变,摸索创新之路的。这些年来从几个方面改变,促进了企业不断地发展。
首先,从第三方物流向第四方物流转变。从管理内部的资源转变到整合客户的业务,管理分承包商的公司,将供应链管理的每一个节点的成本要素、流程控制、创新优化、纳入企业经常性管理项目,通过管理分散了小企业的生存风险。其次,通过流程再造、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每个月,每个管理者和员工,要向总经理提交小结,在小结中,可以畅述所欲言,对公司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可以提出改革方案,这些建议和方案通过人事部进行整理后提交总经理。同时,通过企业发展目标、通过绩效考核、提高员工积极性。在每个阶段,公司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目标,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再次,树立企业品牌战略,寻求公司的发展机遇。企业的品牌是吸引客户和人才的无形广告牌,北芳从四个方面在物流行业建立起了北芳品牌——资质、信誉、服务质量、人才的集聚。重视人才培养,强化企业凝聚力。在北芳有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和一个人才晋级机制,企业内部的中层管理者,80%都是从企业基层逐步提拔上来的,公司还会送出去进行专门的培训,正是这些既懂得具体操作,又有管理知识的人才在管理岗位上发挥了最大的能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