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储运杂志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期刊在线 | 编辑中心 | 会展中心 | 业界专家 | 企业展示 | 广告中心 | 杂志订阅 | 杂志简介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 > 正文

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 中国经济机遇大于挑战

  人民网  2012-03-02     【字号 打印 关闭

近段时间,发达国家步履维艰和世界经济前景黯淡,使得我国经济备受关注。

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报告称,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这份报告不仅使人联想到国内有关方面大体相同的预测,还使人联想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联想到近期两个重要国际会议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进而联想到中国发展道路及战略机遇期等若干重要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和平崛起的基本态势不会逆转

新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深层次影响不断扩大。1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少有的负增长,房地产市场交易平淡,汽车市场销量大幅下滑,证券市场甚至出现了两个“开门绿”……

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叠加,使得不少人对经济发展前景深感迷茫,甚至信心不足。因此,十分需要对国内外环境及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系统性的全面分析,从中引出正确的判断。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世界经济下滑、通胀水平抬升、国际市场陷入低迷的严峻形势,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广大企业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大减少了外需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国民经济增长9.2%,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工业生产增长13.9%、企业利润增长25.4%,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4.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7.9%。在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表现格外突出。

不仅如此,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也在迅速变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加快。由于各个国家的实力此消彼长,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中国崛起的势头更加明显,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国际地位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随之上升。

过去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更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基本态势。现在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还在持续深化和演变,世界经济由此将会出现哪些变化?又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新的影响呢?综合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导致国际形势更为复杂严峻,虽然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但总体发展趋势和一些特点还是比较明朗的:一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不振将会持续较长时间,二是国际市场将陷入持续低迷状态,三是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联互接的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导致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国际市场低迷和国际竞争加剧,其影响必然通过多渠道传导给我国经济,这在今年初的外贸出口方面已有所体现。其中虽有节假日因素,可是一些外贸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上述影响,其他相关企业和行业亦有连锁反应。不过,我们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也可以作出判断,近期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不会由此发生逆转。

依据之一,今年外贸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多数为生活必需品,无论欧美日经济如何不振,生活必需品总是不可或缺的,这方面我国产品仍保持相对优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形势总体良好,我对其出口潜力可观。

依据之二,消费需求的拉动力仍然强劲。去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快,今年预期收入增长不太可能骤然放慢。同时,就业人员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切实提高,对于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增加持久消费具有积极作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将直接促进居民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和形式多样。这些因素都决定了2012年整体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完全有可能超过去年。

依据之三,投资需求旺盛。中央安排“十二五”时期水利建设投资规模4万亿元,2012年和2013年正是水利建设的高峰期;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方兴未艾;文化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这些都需要大量投资,而我国的财力和物力也完全可以支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消费和投资这“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然强劲。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财政收入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以及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等等,都决定了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巩固和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内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必须积极应对,但也不能为复杂形势所迷惑,为一时困难所动摇,而应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审时度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

二、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格局,我们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且机遇大于挑战

深入分析还可以作出的判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而发生逆转。

这几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本世纪初党中央作出战略判断时所依据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基本条件并无改变。从国际情况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国际大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局面没有变。从国内情况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将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总量大,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国内持续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政治和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化改革开放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与潜力。

总体而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大过挑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技术和人才,有利于我国企业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我们应当坚持用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去抓住和用好机遇,善于运用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加快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三、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了积极应对和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个“稳”,不是不动;这个“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努力在各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和新成效。

重点是抓好“两稳一扩”。一是稳定外需。广大外贸企业应在稳定欧美日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深度开拓新兴市场;在增加传统商品出口的同时,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二是稳定投资。要继续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尤其是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所谓“扩”,就是扩大消费。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扩大居民消费,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为此,需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并且深入研究财产性收入等问题。近年来,银行储蓄存款负利率、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对居民财产性收入造成一定影响。这种状况虽有其客观成因,但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从扩大居民消费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积极作出努力。最近,一些商业银行取消不合理收费就值得肯定。证监会负责人明确提出,蓝筹股已显示罕见投资价值,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举措。股市波动、牛熊转换是正常运行态势,有其内在规律。眼下种种迹象表明,经过4年多充分调整,加之重圈钱、轻回报等弊端逐渐克除之后,我国证券市场有望走出低迷,转向健康发展。

扩大内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它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扩大内需的许多具体措施,不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突出工作重点,又要着眼长远,加强统筹协调,并着力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把扩内需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产业,也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我们应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环境,大力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动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二是把扩内需与城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我们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在于城镇化,因此,很有必要将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抓紧制定并有序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此外,城镇化形成的刚性需求,必然会带动房地产业发展。眼下房地产市场低迷,主要是因为前些时候房价上涨过快、过度炒作等“痼疾”所致。从各方面情况看,房地产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经过调控的“医治”,必将走上新的坦途。

三是把发展与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抓住时机尽快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价格体制、文化体制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四是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了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应将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将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要切实提高发展的包容性,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行更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四、应对危机的实践和成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与活力;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也是我们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这次危机对西方国家的思想理论和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危机继续演变深化之际,我们既要从经济运行层面展开研究,还要从社会制度层面深入分析。

近期召开的两个国际会议值得关注。一个是由发达国家主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著名专家和经济界人士,集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主办的世界社会论坛。参加这次会议的各界人士纷纷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反复发作并挥之不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国家应破除对资本主义的迷信,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两个重要国际会议同声针砭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非偶然。国际社会逐渐形成的共识表明,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受到严重质疑,西方模式的发展神话已难自圆其说。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世所罕见。

这场危机的原因,表面上看源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大量违约和金融衍生产品泡沫破裂,引发全面信用危机。若从直接起因考察,可说是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虚拟经济过度扩张、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是长期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而从内在本质分析,则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缺陷,暴露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深层次结构矛盾。

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正演变为一次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更是进一步反映出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实践的危害。

我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因而束缚了生产力发展。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自由放任,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从这场危机中还可以看到,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与活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挑战面前,我们的发展道路经受了考验,我们的社会制度展现了优势,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显示出指导实践的强大威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崛起的中国就势不可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编辑:chuyun】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2011-2012金融采购行业年会在京召开
上一篇:钢铁物流应稳增长 促大发展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