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第六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纪实
整理/本刊记者 郭浩  2017年第01期第72页  2016-12-19

主持人(工业车辆分会会长陆大明):今年的年会,是在经济大环境并不理想的背景下下召开的,行业内有些企业在经营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经济形势处于暂时的低谷也未必是坏事,反而给了叉车行业一个喘息的机会。在这段时间,许多企业都把精力投入到了产品和管理的创新上,并且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所以,今天的互动的主题就围绕着创新展开。台上就坐的领导都是在这次创新评比中取得骄人成绩企业的代言人。他们是: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伟强先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周学军院长,韶关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曾石生先生,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都云飞先生,凯傲集团亚太地区总部企业战略部总监连宗庆先生,杭州中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金辉先生,永恒力叉车(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晓雯女士。
首先想问一下合力的都总,今年是合力上市20周年,这次有很多新产品发布,推出了H3这个系列,今年首次评奖就拿了两个奖。你们如何继续走创新之路,如何把中国品牌打造成世界品牌?
都云飞:创新不仅是民族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关于创新,近年来安徽合力全面推行精益生产,追求卓越管理,公司制造和质量管控能力一直处在全行业前列。对于企业管理和制造技术,首先我们做的是管理创新,现正在做的是“HOS”,就是合力管理体系,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一个合力独创的管理体系。制造技术的创新,明确讲就是“制造业4.0”、“中国制造2025”,对于我们合力来说,精益制造,精益生产就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制造业4.0”就是精益制造的必然延伸,合力就是靠扎实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来实现精益制造。
主持人:林德是进入中国比较早的外资品牌,林德创造了很多高技术的产品,包括管理系统和机器人,这些新产品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哪些成就?现在工业车辆制造商向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上转变,林德有什么考虑?
连宗庆:林德的战略方向就是希望能把国外最好的技术、最新的产品带到中国,结合中国本土的要求推广到市场。2015年车队管理系统推入市场,这个系统从效益、安全性和数据上分析体现出很大优势,同时产品本身从国外引进,不断满足国内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我们也在调节车队管理系统更能符合中国市场。另外一个是智能物流,这跟传统叉车制造不一样,商业模式也不一样,在研发、注重软件方面比较多,销售模式也不一样,风险管控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发展自己新的业务要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时机是不是对,而不是跟风去做。
主持人:我们看到杭叉在产品研发和工厂建设上都有大量投入,请陈总谈谈这些投入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带来了哪些成果。
陈伟强: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发展的空间和持续发展的模式,在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上杭叉是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试验检测中心,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固定资产已达到了7000多万元。杭叉专注于叉车的生产研发,在叉车研发方面,除了传统叉车呢就是自动型叉车AGV,无人车辆随着控制技术、导航技术的发展,将会朝着一个低成本、高端化、简单化的方向发展。杭叉在制造过程中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二是降低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三是管理、控制能够规范化。
主持人:永恒力推荐的三向堆垛车受到好评,这款产品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什么,通过这个产品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李晓雯:三向式的堆垛机,是根据欧洲的市场需求,利用中国成本优势设计生产的一款产品。永恒力有过很多第一——第一个把三相交流电机运用在叉车上,第一次把锂电池的技术运用在叉车上,第一次把叉车的智能化跟自动化的系统匹配在一起形成叉车的智能化。永恒力专注创新,这些灵感大都来自于客户的体验,来自于客户的需求,这也是永恒力多年在创新、引领物流智能化上的方向。
主持人:中力的小金刚是一款非常好的产品,中力的创新的着眼点是什么?中力在国外建设中国品牌有什么心得体会?
何金辉:中力在美国有非常好的成绩,就是本地化,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设计产品。我们在百事可乐有两千台电动车,像百事可乐这样的企业我们是不可能拿到订单的,但是我们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生产产品,给他们试机,给他们改造,这样最后完成了一个产品,而这个产品一旦使用以后黏性很强。具体做法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满足显性的需求,第二个是挖掘隐性的需求,第三个是引导将来的需求。另外,不能一说中国产品就一定要低价格,关键我们要做出国际化。对于这方面,我们第一是本地化,第二就是国际化。什么叫本地化国际化?其实这是一个辩证的两个方面,没有国际化不可能本地化,没有本地化就谈不上国际化。
主持人:下面我想问一下诺力,你们在企业收购上动作很大,这样做的意义何在?随着产业链的延伸未来有何发展规划?
周学军:未来的一些产品我们一定是从一个整体去考虑、智能化去考虑。另一个是我们现在专门有一个部门做一些未来的技术,看得更远一点,像国外企业那样技术储备多一些。我们研究院在做这样的工作,考虑五年甚至更远一点。因为现在技术发展的非常快,你全部靠自己去做根本来不及,所以有时候就通过资本运作,收购我们看重的技术。技术的整合是我们收购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跟我们能达到一个互补效应。
主持人:下面请比亚迪曾总介绍一下,比亚迪如何依托在电源上的优势进行创新研发。
曾石生:比亚迪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电动叉车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原因就是电池技术上的问题。传统电池是铅酸的,充一次电6~8小时,还有寿命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并且需要额外配备充电设备,工作环境也受限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之后,比亚迪决定切入叉车这个行业,未来我们希望依托集团在电池和电机电控技术上的优势,发挥比亚迪垂直整合能力,给用户送来更加高效安全和环保的产品。比亚迪使用的电机都是永磁同步电机,技术上非常成熟的,所以我们有很大优势打造中国叉车的领导品牌。C


【编辑:editor】
上一篇:戮力创新 谱写华章
下一篇:创新企业谈创新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