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24年已经过去;回望来时的路,我们物流人这些年一直用心血和汗水在砥砺前行,留下了一行行坚实行进的足印。其中的艰辛和欣喜、失落和自豪,都让我们难忘。对我们物流人来说,明年永远都是更好的一年,因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路再难,也要一直坚守心中的光。为此,我们特别策划“我们这些年”主题,让大家畅谈这些年我们在奋进路上的感悟。
近日,我们采访到著名流通经济学家、资深物流与供应链专家丁俊发教授,就当前经济形势、供应链变革以及企业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丁教授以其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领我们与读者共赴一场智慧与洞见的盛宴。言辞间,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又有细致入微的实战分析。这场探讨,不仅让我们共享了经济大家宝贵的经验,更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物流发展的无限遐想与憧憬。
《中国储运》:丁教授,您好!回顾这一年来的经济形势,我们发现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总结的地方。今天,《中国储运》想请您与读者们分享一下您对2024年经济形势整体情况的分析和思考。
丁俊发:你好!2024年,中国经济步入了“十四五”规划的关键第四年,这一年对于完成总体规划目标至关重要。同时,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明确了未来深化改革的目标,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国际风险的加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中国真正进入了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了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在荣枯线下方运行,四季度才有所反弹,反映出国际经济增速下降和国内改革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构成以及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等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改变,GDP增长率依然稳健。第二,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三个组合同时发力的局面。股市、房市、地方债务等问题得到重点关注,促进消费、加大投资、扩大出口成为施策重点。人口政策、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险等改革同步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成为代表们的共同意识。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都在加大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2024年,中国经济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中稳步前行,通过政策调整和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储运》:2024年的两会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觉得这对于整个供应链会产生哪些影响和变革?
丁俊发:在探讨新质生产力及其对供应链的影响时,需明确两个核心概念。首先,“链”的概念至关重要,涵盖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三者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整体。产业链作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致力于创造物质,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价值链则以创造财富为目的,商品价值的实现,包括进出口活动,均服务于此目标;而供应链则是实现这一价值创造过程的关键运作方式,它确保产业链的高效运转,促进价值链的实现。因此,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生态。
其次,企业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企业以组织商品生产为中心,是商品生产的组织者,现代企业则转变为资源的整合者,企业不仅整合上游产品,如零部件、原材料等,还涉及动力、金融、物流等多领域资源的整合,成为生产制造商的组织者和各种资源的整合者。进入新世纪,已不存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存在的是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的竞争。
供应链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如虎添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应链链主企业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准不断优化供应链构成,从而推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换代,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二是大力促进物流运作的降本、增效、提质,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科技含量的提升,物流七大环节的数智化改造,以及提高供应链的资源(物质与非物质)整合度,功能(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约度,以及产业(实体经济与物流业)融合度,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三是促进物流与供应链的转型发展,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和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形成,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转型。我举个实例,中国邮政处理中心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作业人员由6.23万人压降到4.41万人,降幅29.2%,人机处理效率从1088件/日提升到1581件/日,增幅45%,全网设备平均效能72.6%,提高11.6%。
新质生产力不仅优化了供应链结构,提升了物流运作效率,还促进了整个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转型发展,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应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
《中国储运》: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您总结了三句话:“奔着目标去,跟着问题走,顺着潮流变。”请您具体谈一谈今后企业该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的发展,他们应该怎样做?
丁俊发:如何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提出了 “奔着目标去,跟着问题走,顺着潮流变”这一理念,奔着目标去,是目标导向;跟着问题走,是问题导向;顺着潮流变,是改革导向。这些我认为非常非常重要,这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一个企业都是一样的。从供应链的角度讲,目标非常明确,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2022年《“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都有明确描述,我们就朝着这些目标去奋斗,最终实现中国式物流与供应链现代化,从物流与供应链大国到强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供应链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非常多,主要是供应链的普及率不足,对于供应链的概念仍较为陌生,抗风险能力差,韧性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性布局还不完善。
下一步怎么走?我们要认清经济、科技、市场的走向,跟着变革的潮流走。第一,全球供应链在调整,从扩张性向收缩性转变,从经济性向安全性转变,从注重企业供应链向注重国家供应链转变,从传统供应链向数智化供应链转变,我们要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中掌握主动权。第二,供应链是21世纪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商业金矿,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办好。比如所有企业要强化供应链韧性建设,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下足功夫。要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2023年,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为14.4%,与发达国家8%—10%还有较大差距,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虽然拥有了一批物流骨干企业,但与UPS、FedEx、DHL相比,集中度不足,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这几年,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物流业稳步向前,确保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短板不少。第三,要注重物流与供应链的理论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的理论都是从外国引进的,但如何应用我们有创新,有中国特色。我希望把实践中的好东西认真总结,上升为理论,中国已经到了有原创性理论的阶段。
《中国储运》:对于现在的出海热潮,您的建议是什么?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未来出海应该规避哪些问题?
丁俊发:中国实行的是双循环国家战略,国家鼓励出海。首先,中国已有出海的实力。其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出海的经验。第三,鉴于目前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中国应主动出击,特别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出海,我们需要做好前期准备,特别是做好市场需求调研,中国主张共同发展,不是单方面出口商品。要出海,一定要懂当地的法律,要充分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这几年,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进出口商品、投资、服务贸易都可圈可点,特别是跨境电商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搞单边主义、高关税、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逆经济全球化是没有出路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