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依赖理论视野下文化街区的改造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塞上老街”为例
文/谷艳利 吴志成  2021年第8期第131页  2021-07-19

  摘要:“塞上老街”作为呼和浩特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衔接的一个契合点,其极具蒙元个性与晋商文化的景观特质却在现代改造中逐渐失去活力,而且随着周边环境的改造,老街更显得与现代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场所依赖”理论从地理的、社会的、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与地之间的特殊羁绊,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在工业遗存和现代城市之间建构出一种全新的“融合”关系,促进城市工业遗存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实现与城市新街区的友好联系与互动。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宏观战略下,“塞上老街”的更新研究势必会促进历史街区文化的复兴以及城市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场所依赖理论;历史街区;文化认同

  一、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景观遗产,其不仅参与了城市的建设发展,更是以自身作为媒介,承载了城市变更的历史人文信息。近年来,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政策以及大背景下的数据引用显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关注到旧城改造的重要性,因此在新时代的城市背景更新中,塞上老街及其周边的明清民居建筑、民居文化以及带有蒙元特性与存在晋商文化特点的景观特征,使其让呼和浩特市传统的历史街区与现代的数字化城市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老街的更新改造变得尤为重要。

  本篇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一致性和人文性角度思考,研究了塞上老街的文化特性以及周边环境,对老街景观的改造中引用了“场所依赖理论”和城市整体性理论,系统性的阐述了其自身的场所特征和文化特质。塞上老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发展的进程中,老街也在不断地演变,见证了城市的变革。在丰富自身信息承载的基础上,同时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记录下了许多重要的人文信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老街所承载的人文印记不但没有消沉,反而为老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当地居民对于老街的场所认同感也在日益递增。但就目前情形来看,这种生命力却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逐渐被都市生活所忽略,老街周围大批现代化的建筑耸立而起,使其与现代都市的联系逐渐式微,历史场所特性也随着商业改造的泛滥而不再鲜明,随之而来的就是当地居民认同感的缺失。因此,基于“场所依赖”理论和城市整体性理论,我们在塞上老街的更新改造中充分考虑到如何在不破坏老街的景观特质与城市生活整体性的基础上,实现老街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和谐共存,帮助老街重新找回城市居民的依靠与认同。

  二、老街介绍

  塞上老街历史也称作通顺街,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西门内与大召无量寺相接,全长1170m,占地334352m,核心保护区380m,面积79621m2,是呼和浩特市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

  老街作为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塞上老街记录了老归绥人家与传统工商业的发展,见证了蒙元文化与晋商文化的变迁和兴衰,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老街现状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大召寺为中心的历史街区迎来了大规模的修缮与更新,与大召寺毗邻的塞上老街自然也在规划之内。在新时代的城市规划之中,老街的旧有风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盲目地外观更新为老街带来了许多问题。

  1.建筑这整体风貌不协调

  在城市原有的规划之中,与老街毗邻的大召寺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性开发,整个大召寺历史街区以大召寺为中心,大量的仿古建筑林立而起,不断地侵蚀周边用地,塞上老街自然不能避免,这些仿古建筑地商业性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与老街的朴素自然格格不入。

  同时随着周边现代建筑的不断兴起,从上空观察老街,我们将会很明显地发现,老街与城市建筑被野蛮生硬地糅合在一起,这种“亲密接触”带来的不是美好,它使得老街独有的明清民居风貌被局限在一个“街”的范围之内,被孤立在城市之中。[4]

  2.街区内部空间破坏严重

  “围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传统的街巷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围合边界,为城市居民带来与众不同的空间感受,在居民心中营造出归属感与认同感,是传统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

  塞上老街原本由多条巷道组成,在南北两侧的巷道更是四通八达,通过这些巷道,整条塞上老街形成了一个不断向外发散的整体。但目前改造后的塞上老街仅仅留下了核心街道,原本互相关联的巷道仅仅留下了入口处,里面被完全堵死,这就导致原先街道的整体性被破坏,更重要的是老街与城市的交流被剪断了。

  3.缺失文化认同感

  老街作为一条传统的商业街,从出现之初到现在,其与城市的关系是紧密且不可切割的,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空间建筑上,更体现在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上。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对于老街不可谓不熟悉,老街的变化一直以来都被当地居民看在眼里,他们的生活就发生在老街,他们与老街的联系永远只会加深而不会减弱,但是他们对于老街的“场所认同感”却随着老街改造而逐渐消失。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老街的原有面貌被破坏,在城市居民的眼中老街面貌逐渐陌生,而随着商业仿古建筑的兴起,老街原有明清古建筑风格也受到了破坏,老街原有的文化特质慢慢被消磨,其中生活的居民对于老街原有的印象开始模糊,对老街的文化认同感也逐渐消失。或许现代的商业开发会为老街带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利益,但长久以往,老街将会失去其在当地居民心中的文化认同感。

  四、改造理念及方法

  场所依赖理论是解释“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这个客观现象的有效理论工具。它从地理的、社会的、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们对于何种地方或者地方的哪些方面更容易产生依赖。它从两个方面建构了一种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场所依靠(place dependence) ”和“场所认同(place identity) ”。“场所依靠”强调的是一种功能性依赖,体现了资源及其提供的设施的重要性。“场所认同”是指一种精神性依赖,指个体与客观环境的这样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依靠一个与该环境有关的个人有意或无意的想法、信仰、偏好、感觉、价值观、目的、行为趋向和技巧综合形成的复合体而形成。[2]

  因此,针对老街的更新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建立起住宅邻里乃至城市范围的场所结构。塞上老街是大召寺历史街区的一部分,对于塞上老街的改造势必不能脱离城市街区,不能脱离街区的居民和商户,原先的改造已经完成了“场所依靠”这个环节,却在“场所认同”上失去了方向,导致老街突兀地展示在现代都市,并不能被街区的、城市的居民所认同。

  塞上老街是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为了唤醒这条老街的生机,激起当地居民地文化认同感,我们在更新设计中强调多因素的综合设计,我们不去掩盖时间在老街身上留下的印痕,而是遵循着“古往-今日-未来”的设计思路,在塞上老街的更新改造中。充分利用老街道的历史及地域特色,按照不同时期的历史风格,我们将老街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区、80年代区、90年代区,主要功能为游玩、商业、娱乐次之。

  60、70年代区

  (一)街道建筑内部规划

  60、70年代区域在第一区域,进入塞上老街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60、70年代,在这个年代中主要表现住房,此年代建筑以及住宅还有人群需求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同时保证不遗失内蒙古当地地域特色还有保留原有的街道上的代表性的特征,整体结合建造以及进行改造规划设计。

  (二)街道建筑内部特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处于福利型住房政策时期,居住区多数呈现出单位大院的形式,所以在这个年代中的设计打算采取这种思想进行规划,建筑采取四周包围,有点像四合院的形式进行改造,对周围的地域特色进行结合利用,即突出年代的老陈感又不缺乏地域的民俗感。

  (三)街道建筑内部特色

  塞上老街这条街道主要以经营各种商业为主,在这个年代中建筑外观呈现的是“方盒子”的特点。建筑墙面主要以裸砖位原型,有的是浅色(主要是黑灰蓝为主)或者混凝土墙面,建筑外观简单朴实,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建筑屋顶多为平顶,屋顶形式和高度都趋于一致。建筑立面处理以楼梯间或者阳台为中心,左右分列,并在阳台和楼梯通风墙体上以花饰加以处理。其中花饰采用地方民族花纹为主。

  80年代区

  (一)街道建筑内部颜色

  80年代的建筑不同于70年代以灰黑蓝三色系为主,而是有了新的色彩,颜色更加丰富了一些。

  (二)街道建筑内部风格

  这个年代的建筑多了一些色彩,不在看起来那么冷清、独处。建筑采用小室大厅的原则,让这个街道的每一处都规整、有序,建筑形式采用长通道的风格。

  90年代区

  (一)街道建筑内部风格

  90年代的建筑更加有多种选项,不再单一,有地中海型形式、哥特风、简约风格、中式、新中式、极简派等等一系列风格特征,这些风格的新出现,给这些建筑内部增添了很多趣味。

  (二)街道建筑内外部特征

  90年代的建筑采用现代简约的形式,但保留内蒙古塞上老街中原有建筑部分风貌,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让人铭记古建,但又不缺失现代建筑的特点。

  五、结论

  在塞上老街的更新设计中,保护与更新是主要内容,在日益发展的今天,将新旧的冲突变为融合,是越来越被需要的。通过场地的调查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新的设计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内涵。关注人的需求,重视以人为本原则、自然与和谐。遵循着“古往-今日-未来”的设计思路,保护修缮历史遗迹,保持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重视游客及当地居民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公众参与、交往和共享的空间体验,做到传统与现代兼容,人文与自然辉映。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历史元素和当地特色。赋予设计情感,主要关注人的情感的交流,使其能够带来情感与自然的体验,富有温暖气息,不失文化底蕴。在保护中修缮,在更新中丰满。C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艺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妍怡.历史文化街区在旅游开发中场所精神的设计策略——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03):103-104.

  [2] Williams,D R,Roggenbuck J W.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some preliminary results[M].National Parks & Recreation,1989.

  [3] 郭云娇,王嫣然,罗秋菊.旅游开发影响下民族社区文化记忆的代际传承——以西安回民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21,40(03):869-884.

  [4] 刘铮, 甄利敏. 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历史街区更新保护问题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000(018):1-6.

  [5] 黄丹,张佳臻,肖新强.基于场所依赖理论的街道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04):18-19.


【编辑:editor】
上一篇:基于指数平滑法对苏宁易购集团年收入的预测
下一篇:探讨当前快递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策略问题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