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投入动力和约束。
为了实现新的共治机制,高校应该转变对教学的管理模式,在高标准满足各项国家规定的政策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在专业教学方面与企业展开合作,适度地让渡教学管理权限,同时做好资金和人员方面的统筹管理工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建议考虑分阶段地进行资源整合,产业学院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期重点以学校的通用专业知识为主,辅以企业的特色课程和专题,并在毕业环节安排企业的导师介入,保持学校的主导作用。在企业适应教育领域的环境后,可以逐步地转变为适度地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主导,将招生、培养、实习、就业统筹设计,全面融入企业元素,将企业优势产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平衡好企业经营和学院运行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这个共治过程中,核心是学校前期在资金等方面做到先投入后收益,企业则是逐步形成补充机制,实现教学资源和产业资源的稳定过渡。
3.形成产业学院多元化的受益模式
北京市已经将社会服务作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职能,而对于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院校来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就是其社会功能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更是院校的根本任务,因此聚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应用型高校发展中要逐步构建以服务产业某一企业或者某一类企业为导向的考核指标,有组织地通过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并将扩展其在产业领域的影响力作为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将教师培养嵌入到企业运作之中,从青年教师挂职锻炼逐步过渡到成立服务企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培养和服务产业的重要指标。将学生毕业论文环节转变为企业业务问题解决,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专家三位一体,从而将企业的前期培训过程与教学过程融合,缩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等视为学校的社会贡献。综合考虑的企业受益,建立在社会成本和收益平衡基础上的总体最优是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对于企业的评价也是如此,其担负的社会责任也应扩展到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支出,体现企业的社会发展领域的贡献。
三、发展本市物流产业学院的政策措施建议
1.政府在更高层面上统筹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现代产业学院有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最终将会走向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但是前期需要政府更多的引导,从财政、税收、用人政策等多个角度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区域的发展来看可以前期加速市级层面的产业学院建设试点工作,更好地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对接,特别是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适度地扩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支持,而不是单一地聚焦高精尖领域,否则无法发挥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对于企业的政策支持将会给企业明确的指引,将支持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其获得产业扶植资金的重要优先考虑要素,从而鼓励企业尝试新的智力资源获取模式。
2.利用现代产业学院服务更多的区域目标
区域的发展目标是多元的,以产业发展为例,区域优质企业本身就对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企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产业学院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面对区域需要的应急物流等人才领域,也需要专业人才进行补充,现代产业学院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给予关注;同时服务区域重大项目和活动,比如冬奥会物流等,也可以和政府部门、企业单位有更多的合作,共同参与重点物流园区规划,共同对特定人群的定向培训。
3.全面系统评估现代产业学院风险要素
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需要有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要正确的评估其风险,并做好应急预案,对于快速变化的现代物流领域更应给予重视。如果学生侧重通用型知识的学习未来可以有更多地选择机会,但是如果全本科阶段开展专题培养,则是四年的较长过程,对于学校、企业、学生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现代产业学院在合作工作中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合作中断就需要有必要的应急预案,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教师、学生在此方面的警示。同时要重视以就业为导向合作项目的全面教育工作,特别是契约精神的培育,多做企业文化等方面宣传,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发展认同感,防止出现企业利益较大受损的情况产生。
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北京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创新培养模式的一个探索性举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贡献,需要有更加包容和发展的态度来看待,更需要有科学的组织和良好的实施作为保障,有序、持续、连续地进行推动,不断探索最适合的模式,形成可以推广的范式,实现社会整体受益的最大化。C
(作者单位:王成林、仵坤、王乐乐、班晓荣,北京物资学院;曹凯,北京京邦达贸易有限公司;亓德明,北京富通大潮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北京物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学者支持计划(YHLB2017005);
参考文献
[1] 胡敏,向红梅,莫绍强,明伟.“平台+ 实体”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9):214-216;
[2] 孙宏,朱红,庄三舵,陶丽珍,左武荣.产教深度融合的纺织服装产业学院构建路径分析与思考[J]. 轻工科技,2020,36(12):175-177;
[3] 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4):30-34; 摘要:本文分析了北京市物流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条件,特别是与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相关的人才需求、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典型特征,提出了物流产业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应精准聚焦某一类型的产业集群。本文提出了物流产业学院发展路径分析,包括建立多元参与的共建模式,构建共治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产业学院多元化的受益模式。本文针对物流产业学院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希望政府能够在更高层面上统筹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并利用现代产业学院服务更多的区域目标,同时应全面系统评估现代产业学院风险要素,保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产业学院;物流教育;校企合作
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近年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级政府出台了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表示支持产业学院的建设工作,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也开展了相关的产业学院建设试点工作,在智能制造、集成电弧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1]。虽然目前对于产业学院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其立足地方经济,服务行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建立以市场需求、行业标准、职业标准等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双元”育人的特征被广泛认同和实践[2,3]。
一、北京地区物流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条件分析
北京是全国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较多的国内知名高校,同时区域内也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高质量高职院校存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体系。北京也是全国性质的行业协会资源集聚区,包括中国物流与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也都设置在市内。北京也是全国重要的物流高端资源集聚区,同样也是航空物流、城市物流发展领先的区域,市内丰富的产业资源带来了较多的多层次人才集聚需要。目前产业学院的建设主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参与为主,以区域某一优势产业为基础,与相关的企业合作进行建设,所在区域的政府部门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因此需要统筹考虑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区域产业、合作企业的整体诉求和利益,设计科学的建设方案。
在北京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特色,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也提出了不同类型的要求。例如北京作为物流企业总部集聚的重要承载区域有较多的集团发展战略、技术研发创新、系统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高端服务需求,但是这部分需要的满足却不完全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完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北京的物流企业总部普遍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在技术人才总量和质量、科研投入资金额、研发基础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在企业运作模式创新方面,企业也往往是某一领域的领军者,并正在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主体,对高校的依赖性相对于其他需求要相对较弱。同时北京市有很多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类咨询服务类公司,特别是在集团战略咨询等方面,北京市集聚了全球领先的咨询类企业,可以为物流产业提供非常有效的技术支撑。北京很多的知名高校也在物流产业服务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等下属部门在本领域也具有较高的服务能力,共同构成了本区域服务企业的高端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目前物流产业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其工程应用技术的传播普及速度不断加快,目前物流产业的领军企业大多将自己定义为现代供应链领域的基础设施提供商,构建了物流全产业链的共享赋能平台,为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科技、业务等为主的全面赋能,以平台型服务为基础的新产业体系也在不断地形成。在这种条件下中小型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制造业企业原有的企业发展问题会进一步减少,进一步减少了应用型高校为产业服务的社会服务拓展空间。同时在领军企业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的条件下,这种趋势会更加的明显。
在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北京是全国重要的专业人才聚集中心,优质的城市服务条件,多形态的产业发展格局,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使得北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各类专业人才,对于国内人才的吸引力更是屈指可数,使得本区域内企业的用人有较强的可选择性。同时很多有物流人才需要的企业都设立了自己“企业大学”,形成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由于现代择业观念的转变,区域内物流企业之间也保持较高的人才流动率,形成了人才在企业内的成长路径。在这种背景下,本区域的物流企业,特别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毕业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对本区域的应用型型人才培养高校的人力获取依赖度相对较低,对于本区域建立产业学院有一定的制约。
在此种条件下,如果单纯聚焦物流领域的高精尖技术研发需求,以本区域的某一个应用型高等院校为主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重点企业、协会、政府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都无法在以应用型高校为主的产业学院中获取,对于物流产业学院的建设应提出不同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地方型城市的科学模式,应该精准聚焦代表性企业集群的共性需求,保持必要的专注度,防止教学内容泛化,并做好相应的政策配套工作,形成现代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体系。
二、北京地区物流产业学院发展路径分析
在外部资源集聚性不足,自身发展约束较多的情况下,建设北京市的物流产业学院需要企业、协会、政府和学校之间做更多的协同,在更高的层面统筹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资源配置方案,在科学选择服务区域物流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企业的基础上,形成集群化的服务能力,保障产业学院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使得发展具有更强地张力,更多地聚集产业发展资源,形成更强的辐射模式,进而提升产业学院和地区发展的契合度,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新的融合发展模式。
1.建立多元参与的共建模式
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倡导更加广泛的多元共建、多方共管、资源共享的模式下,应该选择对于北京市有重要影响的核心企业集群进行合作,并进行战略上的分层次合作。在合作的企业集群中,参与的核心主体建议为行业领域领军企业与区域重点行业应用型高校,参与的重要主体为产业链上具有合作需要的重点企业,参与的主要主体为产业链上有服务需要的中小型企业。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可以作为主要的业务支持方,并可以在企业服务、专业认证等方面共同参与,本区域内的相关政府机构则主要负责支持政策的制定,并积极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给予一定的支持。在这种建设背景下,核心主体是重要的服务资源提供以及使用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产生新的知识体系,在最大程度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适度地向外辐射示范,这样可以获取额外的增值利益;参与的重要主体在业务链上同建设的产业学院有联系,但是关系度不如核心主体强,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于契合度有所下降,因此属于典型的补充型,并不会将其作为主要渠道,在个别条件下会委托产业学院进行一定的技术服务;参与的主要主体即中小型企业则是其中产业学院较强的受益者,在基本不投入成本的条件下,可以受益于其溢出效应,但是与其自身需求的契合度会有进一步的下降。
由于处于核心主体的领军企业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使用需求,并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可以提升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其是产业学院服务的最大受益人,其在行业的地位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高等院校也将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将自身的擅长优势研究方向进行提升,并具备更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领军企业的同时,积极与其形成新的产业服务平台向其他产业企业服务,并不是独立承担社会服务职能,使其具有更强的行业影响力,特别是对北京市以外的服务对象;在服务的同时,行业专业与高校教授将互相促进发展,将逐步形成更加优质的师资资源,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牵引产业升级能力。
采用分层级的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下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路径,将为领军企业和应用型高校提供新的发展平台,拓展企业利润和高校声誉的提升空间,例如双方合作建设职业认证体系证书,将形成新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领军企业的标准化流程和企业管理文化进行有效地输出,更加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因此会推动企业形成新的产业生态体系。高校则有效扩展了自身的办学空间,有了企业丰富的产业资源支持后形成新的实践资源,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是产业学院形成起到良好的区域创新中心发展支撑引领作用。
2.构建共治的校企合作机制
应用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应该更加的多元化,适应区域产业学院建设的新要求,构建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前期的产业学院建设试点和实践中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合作方共同建立理事会等新管理机制已经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机制,希望构建新的学院管理框架。在这种模式下北京区域的应用型高校具有一定的合作优势,其校内师资力量、实践条件等都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在产业学院的合作探索上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并且以适当的投入,以完成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目标。因此目前建立管理框架的核心任务是将建设产业学院转化为企业的常态化经营性行为,成为企业考核的关键业务绩效指标,从而保障企业有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