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产业学院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以产业为纽带,是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需求紧密对接,不断创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内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改革;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广受职业教育界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随着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重要举措。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产业学院模式为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路径。高职产业学院是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1]。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互惠共赢、可持续发展,这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紧密对接产业链,集聚资源、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推进“产才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意味着校企协同育人取得新突破。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是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链,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实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协同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是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职业院校更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强化与社会企业、产业之间的渗透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主要有 “订单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及“2+1”模式、现代学徒制。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经过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深受欢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组建特定班级,为企业“量身定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定向就业的一种人才培育模式。该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度比较高,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组建订单班、组织教学、管理班级,达到精准培养。订单模式能实现学校、合作单位和学生的“三赢”,企业以自己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所需人才能力与素养要求来培养学生,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企业培养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学生顺利毕业后直接去企业上班,不用担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可以安下心来聚焦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生更加匹配企业所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复合型人才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多方共赢[3]。“订单模式”相比“2+1”模式更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订单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是继“订单模式”后的进一步发展,是指培养主体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以及技能在真正的岗位环境中学习。工学交替过程是由学校、学生和相关岗位的企业三个要素组成。“工学交替”模式形成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合作,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致力于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学习之间的良性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人成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企业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学生的就业率也大幅提升。通过“工学交替”,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又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做到“理论-实践-理论”循环往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执行,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4]。
(三)“2+1”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开拓和创新,是生产、教育和研究紧密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2+1”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生前两年里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实践任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对接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能力衔接、师资队伍建设对接企业的产业需求,培养出了“理论+实践”型人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共同推进的一项协同育人模式,体现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双元育人,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是探索多元育人,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技双馨人才的重要模式。相比其他校企合作方式,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其核心点是学生培养,通过课程为纽带将校企联合起来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企业的管理制度、职业规范、文化与育人过程深度融合,形成了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确定拟招人数,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进录取方式。录取的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学徒既是企业员工又是职业院校学生。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接轨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衔接生产过程,工作与学习相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二、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更大背景和格局出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目标[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产业学院是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面向人才培养对象所服务的产业与行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围绕立德树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生为本,坚持开放办学、育人为本,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发展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企业需要。共建产业学院服务产业升级,正是契合了国家的教育发展理念。共建产业学院能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成立产业学院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革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
(一)突出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通过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突破口,树立人人成才观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促进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链发展,专业紧密对接人才市场需求,理论课程教学、职业技能培养及职业素养提升三者三者齐头并进。产业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广泛调研,充分征求本区域相关行业和产业人士、用人单位、知名校友及企业界代表的建议和意见,关注国家发展战略,了解社会需求,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前沿,加强与地方、企业与行业的战略合作,强化平台协同,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平台。强化专业及师资队伍建设与地方、行业与企业的协同力度,要求每个专业均与10个以上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扎实开展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与调研活动,选派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畅通企业兼职教师聘请渠道,聘请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实践能力强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为学生授课、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构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境,促进生产环境教学化、生产过程教学化、生产技术人员教学化,在产教融合中培养实用人才。
(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着力于“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构建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行业协会、企业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着力强化师资实践能力,选派教师下企业实践,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三)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组建订单班
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秉着“面向市场、应需而设、深度参与、资源共享、校企共赢、互利互惠”的原则,依据学生申请、学院推荐、企业考核的程序,组建“订单班”。依据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珠三角城际、深圳地铁等企业需要,实施按专业设置组班、按岗位设置组班、按单位设置组班、跟班入读等多种组班形式,校企联合实施教学,校内课堂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师按订单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顶岗实习以企业师傅为主;校企共同监控订单培养过程,校企定期不定期召开订单班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会议,双方共同加大教学检查力度。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招聘考试方案制定及执行、培养方案制订、编制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毕业验收等人才培养与管理过程。积累20余年订单班经验,订单班教学质量深获企业认可,2014年开始改革传统“学生身份”订单班,升级为“员工”订单,首创“半学徒制订单班”,订单班学院获广州地铁全国唯一认可,校企共育的订单班毕业生可获得与“订单学龄”一致的“工龄”,到企业正式上岗后能提前一年晋升晋级。近五年开设了包括深圳地铁在内的36个企业冠名的订单班,通过订单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岗位需求的适配度,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是适应行业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专业人才,获得企业的广泛好评。订单式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新的形式,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将继续以订单培养为契机,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学院的内涵建设增添新的靓点。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高职教育正从注重数量规模发展转型到注重内涵建设,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从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创新课堂教学改,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以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多采用任务驱动式、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乐于思考问题,深入探索,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持续引导教师主动投身“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师利用互联网教学的能力,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加大在线课程开设力度,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和信息化创新,努力打造“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保证产教融合改革措施的落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技能大赛体现了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职业院校应以技能大赛为为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坚持学练结合、学赛结合。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将技能大赛融入专业教学常态,加强团队建设,革新教学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和综合职业素质高的人才。探索以大赛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以大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通过技能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不断挖掘技能竞赛的教育教学功能和发展性效能,推进大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以赛促教,赛教相长,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技能大赛能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不断与行业对接,拓宽专业知识视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教师通过指导技能大赛会主动探索与创新教学改革在,把技能竞赛要求的能力和素养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推动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培养与时代接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推进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重道远,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将主动谋划、狠抓落实,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以提升人才含金量。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要紧跟市场和企业需求,深度产教融合正是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企业为中心,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合力,协同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格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力支撑与智力支持。C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2019GZGJ257)科研成果之一;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GTXYR1702)科研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宝银,陈荔,陈美荣.转型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究[J].教育评论,2017(12):3-6.
[2]王洪娟.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培训与学历继续教育对适应性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20(16):6-7.
[3]陈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1(2):45-48.
[4]纪慧蓉.产业升级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及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27): 11-13.
[5] 徐文新.实现职业教育的“蓝金领”转向[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7(1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