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教育的协同发展,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如何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现状入手,从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的两方面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发展适应性。并针对其特征,提出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对口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专业设置评估机制等对策,以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区域产业;适应性关系
1.引言
大湾区全称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总共9个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达到5.6万平方公里[1],大湾区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级别的城市群,一线(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二线(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三线(中山、江门、肇庆)。区域内常住人口达到6650万以上,经济总额近1.5万亿美元。在占地面积、常住人口数量以及经济总量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同纽约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各大湾区。由此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的主要方式[2]。
经济与教育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关联性[3],将经济与教育联合在一起,既能够通过提升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又能够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增强区域教育水平。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港澳大湾区的首次明确提出,打造具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标志着大湾区建设已经由起步阶段进入了综合发展,并努力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建设一流湾区,需要与一流职业教育相匹配。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柱,同时也成为了建设国际化教育高地的重要内容。然而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正是在为区域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何构建符合大湾区新经济形态的高职专业结构,以持续释放和吸收改革红利,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实现一流湾区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需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提升职业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间的适应性[4]。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为高等院校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也为财经商贸类专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建设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更多人才。基于此,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对策,通过调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两者之间适应性提升策略,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我国发展战略中具有战略性意义,其能够有效推动粤港澳区域内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事业的协同发展。基于此,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间的适应性关系极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两者间的适应性关系,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间的适应性关系提供有效支撑。
2.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现状
2.1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现状
在高等教育高度普及化的香港和澳门两座城市中,其在职业训练局设有13个专修学院,每年为约25万名香港及澳门在校学生提供设施完备的职前及在职培训,并颁发被国际认可的相应文凭证书。在澳门,共有7所专科院校进行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每年大概有65000人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驱,依托其区域性的自然经济资源,始终走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截至2018年底,广东省共有高等职业院校88所,在校学生75.91万人;珠三角地区目前有高等职业院校71所,在校学生规模占广东省整体高职院校数量的81%;仅广州市就有46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2.3%。中山、江门市和肇庆市三座城市的数量较少,共有2所。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并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粤港澳大湾区内所设置的财经商贸类专业包含我国教育部门最新定制的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内全部财经商贸类专业,占高等院校全部专业的10%以上[5]。
表1所示为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开设情况,其中数据均来自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专业目录2019年数据资料整理与计算。表1 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开设情况
由表1可知,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中,金融类专业设置布点比例为24.15%,是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布点率最高的专业;其次为财政税务类专业(专业设置布点比例为13.71%)、工商管理类专业(专业设置布点比例为12.89%)、经济贸易类(专业设置布点比例为12.74%)。在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中,统计类专业布点率较低,布点率为3.64%。以上数据表明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中,各类专业布点比例差距显著。
2.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现状
近5年内,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生产总值整体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6],区域内整体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格局。表2所示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区域GDP总值与不同产业产值占比。
表2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区域产值与占比
图1所示为2015年~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区域产业结构。
图1 粤港澳大湾区2015~2019三次产业产值及区域总产值
基于表2与图1,从三次产业整体比重与不同区域三次产业比重两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中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能够得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深圳、广州与佛山的区域生产总值排名在前三位;肇庆与广州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域中排名前两位,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排名前两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和广州、深圳。
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可通过产业结构比重描述[7]。基于产业结构比重角度进行分析可得,粤港澳大湾区内三次产业结构总比值分别为1.6:41.7:56.7,产业结构表现为明显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佛山、中山、江门与惠州四个区域中的产业结构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剩余五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均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这表明剩余五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同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结构发展相符。
3.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应性分析
3.1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可通过结构偏移度表示[8]。依照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结构比重与区域产业结构比重能够确定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偏移度。结构偏移度的绝对值与适应性关系之间为反比例关系[9],即结构偏移度的绝对值越小,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越协调;相反,则可说明两者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越失调。
表3所示为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结构偏移度分析结果。
分析表3得到,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结构与第三产业间的适应性较高,与第二产业之间的适应性稍差,与第一产业之间的适应性最差。财经商贸类专业结构设置表现为同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最多,同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最少。
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同第二产业对应的比例显著低于产业比例,这同粤港澳大湾区以制造业闻名的经济特色产业极不一致。相关规划文件中明确指出,以佛山与珠海为龙头区域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相关的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在质量与数量方面均提出新的要求与标准。而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现有高等院校虽然开展的财经商贸类专业虽然较多,但专业覆盖率低于50%,传统财经商贸类专业较多,新型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不足,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度严重缺乏。当前第二产业对应的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布点数依旧不足,与高端制造业、信息业的对应的财经商贸类专业相比,设置与布点数偏少。
表3 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移度分析
近些年,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与信息业发展迅速,相关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比例与产值相比显著偏高,因此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普遍存在盲目跟风,专业人才过剩等问题[10]。由粤港澳大湾区财经商贸类专业结构优化角度分析,相关专业的设置速度需以一定程度降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转移到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含量与技能水平方面。
3.2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作为判断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适应性关系的主要指标,产业结构偏移度可通过“结构偏移系数-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比值/三大产业就业结构比值-1”形式确定[11]。产业结构偏移度的绝对值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适应性关系之间为反比例关系[12],即产业结构偏移度绝对值越小,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适应性关系越协调;相反,则可说明两者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越失调。
表4所示为依照粤港澳大湾区统计年鉴数据确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偏移度。
表4 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结构偏移度
基于表4中的数据,对比三大产业结构偏移度绝对值得到,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高度协调状态,相比之下,第一产业的均衡状态最不理想。第一产业结构偏移度达到-0.69,这一数据充分显示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与就业比重相比更小,劳动生产率偏低。同时近5年内,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结构偏移度持续保持在-0.6以上,这说明第一产业的不均衡状态未出现明显转优趋势,为改善这种现象,需有效且迅速提升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释放劳动力资源。同时表4中的数据也能显示出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发展协调度处于协调发展状态,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成绩显著。第三产业结构偏移度显示出逐渐上升状态,这充分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就业空间逐步展现。
结合表3和表4能够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比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充分表明第一产业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匮乏,需重点扶持相关采集商贸类专业建设,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的经济发展状态。
4.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对策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环境下,各大高校需了解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严肃对待并有效改善自身育人工作中包含的缺陷与偏差,通过努力调整专业设置方向,优化已有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开设市场需要的新专业,为提升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契合性提供优质保障。
4.1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对口专业
粤港澳大湾区内各高等院校需关注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关键度,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固定的产业组合形式可对劳动力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有所差异的产业结构对于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具有明显差异。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过程中,需重视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让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可最大限度上发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在高等院校设计专业课程过程中,需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别视为出发点和总体教育目标[13],详细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动态。
高等院校需依仗优势群体的力量,确保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通过科学设置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既可以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通过对创新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来提升优势群体的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资源建设,还可确保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有序进行,节约高等院校教育与课程成本。
通过优化、拓展财经商贸类专业中的优势专业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专业性人才,以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并为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一线城市群、二线城市群以及三线城市群的重点专业和产业的对口情况如表5。
4.2加强校企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各大高校与区域产业相结合,对于提升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具有显著优势。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各大高校通过与区域内企业相结合,能够准确了解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发展所需人才类型,由此确定各大高校教育工作目标。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各大高校通过与区域内企业相结合,能够帮助各高等院校制定更加精准的教育方式,提升高等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高等院校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计划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间的匹配度。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内企业为高等院校提供的实践工作岗位不仅为各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与实训场地与设备设施,缓解高等院校教学压力,提升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提升高等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第四,粤港澳大湾区各大高校与区域产业相结合对于财经商贸类专业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产生显著指导作用[14]。高等院校培养出的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能够在就职期间能够获取理想工作职位。高等院校与区域产业结合过程中,需考虑指导内容在结合过程中的灵活性,以财经商贸类专业内容分析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高等院校还可基于自身教育优势为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发展速度。
表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重点专业和产业的对口情况表
4.3构建专业设置评估机制
构建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评估机制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的主要方式。当前,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估与高等院校的自我评估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等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评估的两种主要形式[15]。针对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当前已有的财经商贸类专业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为毕业生就业率,但教育管理部门所收集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关数据均来自于高校自身,其真实性存在一定不实。高等院校在提出构建新专业的提议后,需经过教育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在审核过程中缺乏产业及第三方评价机制,且区域企业参与力度不足,由此导致各高等院校凭借自身进行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优化难以实现。
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优化工作需系统开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确保高等院校内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开发等方向协同发展。基于此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管理部门在审核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提议时需主动参考区域企业意见,将审核标准由毕业生就业率转换为对口专业就业率,构建高等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第三方评价机制。由此整体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C
(作者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波士顿矩阵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20GXJK312);2.清远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规划课题,《广清一体化背景下清远高职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ZZH12)
参考文献
[1]胡辉华,刘佳舟.基于区域合作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5):121-125.
[2]吕屹云,方凯.中国区域经济-科技-金融耦合关系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3):149-156.
[3]纪春礼, 曾忠禄. 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 35(5): 31-38.
[4]何桂芳,王明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区域工业经济合作发展——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J].企业经济,2020,39(08):154-160.
[5]王小红,闫晓霞,陈钰洁.环境规制下技术创新对经济绩效的影响[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9,33(06):691-696.
[6]周四清,庞程.产业集聚及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金融业、教育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9):104-114.
[7]曹小曙.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05):120-130.
[8]顾文静, 刘楼. 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2018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会议综述[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8, 033(005):P.109-112.
[9]周启良. 粤西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17, 038(005):18-23.
[10]申勇,马忠新.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01):83-91.
[11]汤书波, 张媛媛.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 690(02):74-82.
[12]Zhang C , Zhao Q , Tang H , et al. How Well Do Three Tree Species Adapt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in G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