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与混合制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地位,陆陆续续有国有企业民营参股,成为混合制企业。经过研究发现,混合制的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学者们进一步思考,混合制企业到底由国有控股好还是民营企业控股好?有人认为如果民营成分在公司中占比较少会使得民营股份在管理层中没有决策作用,无法解决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如果民营股份在公司中占有重大地位,个人会侵占国有资产,损害国家利益。
林毅夫(Linetal.,1998)提到:单纯的在国有企业中加入民营股不能解决问题。要想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是要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如果国有企业在民营化后依然承担着国有企业背负的各种任务,就算民营化后,企业的效率依然不会提高。因此本文认为,要想解决国企效率低下的问题,首先应该找到其路径依赖。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政治观和经理人观是解释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两种主要观点,本文以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政府控制权的转移为契机,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检验,从而丰富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原因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本文试图从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控制权转移的角度,考察企业在由民营资本控股时是否比由国有资本控股更有效率。同时,以民营化角度进行研究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检验国有企业在民营化后效率提升的途径和原因。第二,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进一步说明那种企业的民营化更为有效。
2.国有企业民营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研究
从理论上来说,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理人观。国有企业的股东为全体人民,没有专门的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监督,导致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比较严重,经理人更加容易为自己谋私利,最终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从经理人观来看,民营企业的股东较为集中,能够对管理层起到更大的监督作用,委托代理成本更低。因此,国企民营化,能够改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并且民营化后,非国有股东给管理层更多与业绩相关的补偿,更加注意管理层经营公司的能力。在另外一方面:公司内部治理也会受到非国有股东更严格的监督,避免了管理层侵占公司利益。
二个是,政治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承担了许多政策性的目标。这会使企业不得不将一部分资源放在非盈利方面,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导致效率低下。政府为了追求政策性目标会对企业实行干预,例如:为提高国家员工就业率,政府要求国有企业招聘更多的人员,导致国有企业人员超负荷,效率降低。国有企业民营化后,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不再考虑一些社会性的约束,使得公司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综合以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国有企业民营化能够提高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
3.研究设计
基于核心问题,本文建立了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TFP=α+βReform×Time++γZ+μ+τ+ε
其中,μ为个体固定效应,τ为时间固定效应,Z为若干控制变量,ε为随机干扰项。根据双重差分的基本思想,交叉项Reform*Time前的系数β是本文的主要待估参数,其显著性和符号衡量的是民营化改革对国有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净效应,若该项为正,则表明民营化改革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反之则表示民营化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4. 描述性统计
表2所列的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在全样本中,用OP法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7.012,标准差为1.066。LP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8.162,标准差为1.177。
5.回归结果
从表3的基础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控制其他变量,民营化都能使全要素成产率得到提高。第(1)列的回归结果说明,在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每推动1%,公司的全要素在1%的显著性水平提升0.51%;在加入了企业特征控制变量后,第(2)列结果表明,在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每推动1%,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提升了0.24%。这意味着经过民营化改制,国有上市公司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去,从而增进了全要素生产率。
表3 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参数的估计值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双尾检验t统计值。
基础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改革对于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这支持了本文H1假设:对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实施民营化改革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6.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替换变量法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用LP法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来代替OP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
表6 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注: ***、**、* 分别表示参数的估计值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双尾检验t统计值。
表6为全要素生产率替换计量方法后的结果。用LP法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再将民营化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结果依然显著,且符号与预期一致。当民营化推动1%时,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0.31%。总而言之,多个计量方法的计量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了显著的促进效应,这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7.研究结论与建议
7.1研究结论
在理论层面,本文整理了政治观、经理人观的内在逻辑,并归纳提炼了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改革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在实证层面,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基础样本,以2003年开启的国企民营化改革作为研究的政策对象;用OP法衡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首先通过多期DID检验了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度的影响;其次,本文重点研究了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渠道;最后,本文对样本进行了分组研究,最终实证结果均验证了研究假设。
总体而言,本文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1)通过多期DID发现,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2)在稳健性检验中,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计量全要素生产率再回归、利用市场化指数作为工具变量进一步解决了本文的内生性问题,上述结果依然成立。
7.2研究建议
依据上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1)在民营化改革中,国有上市公司要注重治理机制的完善,并相应地减少公司的政策性负担。
(3)对政府而言,不仅要持续推进民营化改革,也要注重制度环境的完善。同时政府也要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转变成为市场服务的政府。
7.3研究展望与不足
本文的研究结果完善了现有关于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方面的研究,但本文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可进一步可拓展的研究方向如下:
(1)可以添加更为细致深入的行业分析。由于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在于分类推进,因此将行业分类划得更加细致,如是否是战略新兴行业,是否是高新科技产业,等等。可以对这些样本进行分组回归,探究改革对于这些行业的影响。
(2)本文从企业投资决策的角度考察了民营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率的影响。然而,企业效率不仅包含全要素生产率,还包含投资效率、经营效率等,本文的考察对象仅仅是企业效率的一个方面。因此,如何全面地考察民营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C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汝岱.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研究,2015,50(02):61-74.
[2]刘志彪,凌永辉.结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管理世界,2020,36(07):15-29.
[3]杨记军,逯东,杨丹.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权转让研究[J].经济研究,2010,45(02):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