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对会计核算现存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问题形成的原因,分别提出了可使问题得到改进的有效措施,例如,加大队伍建设力度、调整现有核算方法等,希望能够给其他单位及个人以帮助或启发。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制度前言:
事业单位拥有极为特殊的特征与性质,要想使其得到发展,会计审核面临财务风险的概率较大,只有深入分析会计核算可能遇到的问题,明确可使问题得到化解的策略,才能为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助力,由此可见,本文所研究课题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相关人员应对此引起重视。
一、会计核算现存问题
(一)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会计制度给会计人员在业务水平方面提出了较过去更为严格的要求,现阶段,仍有少数会计人员对相关制度的认知浮于表面,在开展核算工作时,将首付实现制作为首选制度,这是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而失真数据并不能用来对单位资产及负债情况进行真实反映。
(二)预算同核算不协调
编制和执行预算等薄弱环节的存在,不利于各部门将相关工作纳入工作计划,而负责编制预算的部门,通常仅有财务部门,在无法获得其他部门所提供数据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只能以现有数据为参考,对预算进行编制,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则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预算与部门情况的契合度较低;其二,由于缺少科学论证,预算精细程度始终难以达到预期,预算编制所表现出准确性及合理性极易被影响,这在无形增加了资金被挪用的可能,在约束预算执行方面,会计核算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1]。
(三)核算方法较为单一
一方面,多数事业单位均已引入信息系统,为财政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由于系统数据和财务系统尚未做到无缝对接,因此,会计人员要以信息系统所生成业务单位依据,通过手工录入的方式,获得所需会计账及出纳账,不仅工作量巨大,数据准确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事业单位加入“网购”阵营,网络采购的优势和不足同样突出,虽然网购能够精简采购流程,但支付行为与财务要求不符的情况极为常见,例如,收款单位同开票单位不一致。
(四)内控建设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在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仍旧沿用原有管理机制,会计人员开展核算工作时,仅能获取少量数据,对财务报告进行整理的依据,则以个人经验为主,长此以往,会计核算将难以展现出应有权威性。此外,内控建设工作未被提上日程,同样制约着核算工作的开展。上述情况均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二、现存问题改进措施探究
(一)加大队伍建设力度
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对政府会计制度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单位内部轮岗的方式,确保现行制度的贯彻落实。要想达成上述目标,主要是确保会计人员拥有良好的业务水平,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专业队伍建设工作引起重视,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确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首先,面向会计人员,确定可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强化的培训内容,为会计人员提供了解并掌握先进观念的渠道;其次,将专业能力与薪资待遇挂钩,对主动参加资格考试的会计人员持鼓励态度,促使其对自身水平进行提高;再次,强化会计人员对财务进行管理的观念,使会计人员形成主动丰富知识储备并提高专业素养的意识,以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为前提,利用现有手段,将管理水平提升到全新高度,为管理人员制定决策提供参考;最后,职业道德也应当被纳入培训范畴,这是因为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员,更能够抵抗日常工作所面临诱惑,要想达成该目标,管理人员应花费更多精力与时间,用来对单位现有制度进行完善,确保人员行为可得到全面约束,将腐败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2]。
(二)对预算进行科学编制
事业单位应对预算编制适用科学流程进行建立,使预算编制拥有更为理想的质量。一方面,由管理人员以战略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单位及社会前进方向,从科学论证的角度出发,完成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根据中期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对单位收入进行预测,再结合收入情况,通过调整预算规模的方式,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当然,要想达成科学编制预算的目标,还有三方面内容要引起重视:其一,由管理人员组织相关人员,对预算进行编制,确保相关部门均能够以自身发展目标为依据,对项目预算进行编制,由财务部门汇总项目预算,完成预算初稿的编制工作;其二,要想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管理人员应以保运转和促发展为原则,对预算资金进行分配,最大程度缩小收入和支出的差距;其三,定期评估预算的执行情况,如果有制约项目开展的突发情况存在,会计人员应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避免出现资金大量闲置的问题。综上所述,对预算进行科学编制,既有助于核算质量的提高,还可使财政资金拥有更理想的利用效益,这点应尤为注意。
(三)调整现有核算方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可聘请软件公司,以无缝对接核算系统与财政系统为出发点,对可达到上述要求的软件进行开发,在确保财务数据拥有理想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精简财务数据生成流程,为数据可靠性及核算效率的提高做铺垫。如果从事业单位的角度来看,最有效的方法则是对物资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将相关工作交由专业人员负责,要求各部门根据自身需求,有计划的领用物资。由管理人员对明细进行登记并盘点,确保物资可得到科学管理。除此之外,对网络采购行为加以规范也很有必要,结合实践所得经验可知,可起到行为规范作用的手段,主要是落实公务卡支付,只有采购人同付款人一致,收款单位同开票单位一致,刷卡记录同消费记录一致,才能对支出进行报销,当然,这样做的目的,还有使原始票据拥有更为理想的质量。
(四)将内控体系的建立工作提上日程
要想使会计核算表现出更高的水平,事业单位应尽快将内控体系的建立工作提上日程。第一,管理人员应明确内控对会计核算乃至整个单位的作用,鼓励不同部门人员,为内控体系的建立工作建言献策,通过全范围、多角度分析业务风险的方式,明确可使潜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策略,推动内控制度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前进[3]。第二,明确不相融部门及岗位,只有做到彻底分离,才能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以此为依据,对责任制进行建立与落实,使内控人员始终保有独立性。第三,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善原有内控系统,使系统具备以部门职能为依据,对操作权限加以设置的功能。而各部门的任务,则是根据预算额度开展工作,在提出申请后,由系统对申请进行审批与执行,随后,会计人员方可参考系统所生成资料,完成财务核算等工作。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使内控工作得到落实,财务信息自然更加准确且真实。
(五)其他改进措施
1.转变传统观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事业单位对会计职责的认知均为“分配资金并总结经济工作”,这也决定基础财务工作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管理职能被忽略的情况无法避免。要想实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充分融合,转变传统观念是前提。具体来说,就是形成现代会计工作理念,为不同类型会计的融合提供指导,以确保自身得到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不断引进相关手段的方式,使会计对自身职责有更准确的认知。
2.重视理论研究
理论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只有不断优化并创新会计理论,才能使各项工作拥有科学指导,其质量自然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对理论研究引起重视,结合日常工作内容,确定对单位发展有促进效果的指导理论,除此之外,会计人员也肩负着完善理论的职责,即:以实践所得经验为依据,对会计理论进行调整,为不同类型会计的充分融合助力。
3.落实信息建设
信息时代呈现出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数据爆发增长,这也使会计核算及相关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沿用人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归纳的传统方法,不仅无法保证准确性,还无法保证效率。现有研究普遍指出一个事实,即传统观念认为会计工作的重心是记录实事信息,而非分析目标数据,这也决定会计人员,要想获得所需数据,往往要以实时提取并整理信息为前提。对始终以“财务管理所依托基础”身份而存在的财务数据来说,以自身所表现出特点和需求为依据,对处理中心进行建立,通过科学融合财务及管理数据的方式,明确数据产生轨迹的修正方向,通常能够达到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的目的。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会计人员应对外界环境、内部环境等因素加以考虑,通过剔除特定数据的方式,强化数据价值。由上文分析可知,要想使事业单位朝着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前进,管理人员需要将更多精力及时间放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上,只有使信息拥有安全、高效的融合平台,确保信息录入全过程均处于管控状态下,数据真实性才能够得到保证[4]。此外,还有一点要引起重视,管理人员应做到实时跟进指标变化情况,以资源整合所得结论为依据,预判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使决策制定工作,表现出理想的有效性。
4.优化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确保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对事业单位而言,要想充分融合财务、管理会计,具备完善制度是前提。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就事业单位表现出特点展开分析,结合不同类型会计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科学分配并管理会计人员,为融合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调整会计工作制度及流程,确保各项工作均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前进。
结论:
由上文所叙述内容可知,制约会计核算及相关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高效开展的原因较多,例如,队伍水平未达到预期、预算同核算不协调等,要想使现存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关键是以问题出现原因为导向,制定并落实相应措施。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业单位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朝着更加科学且有效的方向前进。C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朱晓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J高校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5):177-178.
[2]宋晶晶.浅析新《政府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1):180-181.
[3]付丽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8(24):140.
[4]陈文杰.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实务问题及挑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2):54-55.